我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当时李道增先生是我的老师。在校时他和黄报青2先生是系里聪明绝顶的两位年轻教师,是梁(思成)公的左膀右臂,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还有个外号叫“李平面”,设计最难的是空间组合,功能复杂时平面安排难题重重,但再难的难题到李老师手里都迎刃而解。他逻辑思维敏捷,对功能流线理解透彻,空间概念十分清楚。能够把功能复杂的剧院空间处理得这么精细,不是偶然的。
李道增老师上课时能说会画,“文武”双全。建〇班(1954年入学,1960年毕业)三年级上设计课做电影院设计时,大家都希望分到李老师改图的那一组。后来搞国庆工程时,李老师就带了建九、建零两班的同学,不分白天黑夜地赶画国家大剧院的图。他和汪国瑜3老师手把手地教,经常赶图到深夜,同学们收获巨大。
1963年,我被教育部调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1年应聘去了美国。1993年李先生去美国时曾找过我,可惜早一年我去了台湾,没能在波士顿接待他。后来我经常回大陆,有时也回母校作学术交流。有一年回清华在系馆见到李老师,当时他身体微恙,但还是兴致勃勃地拉着我到他办公室畅谈。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他1993年访美时的感受,当时他在张钦哲4和朱纯华5两位校友的陪同下参观了许多新建筑。他认为美国大多数建筑设计很务实,很有水平,因为任何建设项目都是投资,而投资要讲效益,必须务实,美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实效的国家,不可能让建筑师花投资人的钱去折腾。这一点国内的人并不太了解。他主张国内的建筑师应该去美国多看看,学习美国这种务实的专业精神,并在后来发展成“新制宜主义”建筑观。二是国内设计界的乱象。他对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和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批评最多。说前者不就是用个罩子把各部分都罩起来嘛,功能不合理!对后者更是不满,批评也最多。他告诉我库哈斯多年前曾在荷兰设计过一幢“大裤衩”,方案做完但业主不接受,因为太浪费。过了几年他把人家不要的方案“卖”给了中国,拿走三亿多的设计费,又花了200多个亿盖了这个怪异的大裤衩。他对此非常不满。他也谈到国内盲目崇外,对许多玄而又玄的各种新潮“理论”表示不解,主张国内建筑师要去美国多看些主流建筑,学习他们的务实精神。这次李老师的谈话给了我许多启示,令我深受教育。
2001年,我应邀去广东中山市参加市文化艺术中心(含歌剧院)的设计竞赛第二轮评图,李老师是专家组长,我是评委,他要我做他的助手。在评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评图的认真和正义感。当时评委经过比较,一致选出柴晟6设计的方案为中标方案,而时任市委书记要主持评标会议的市长做评委工作,让他指定的外国方案中标,还向评委施加压力,要求重新投票。李老师当晚找我去他房间商量对策,他不同意重新投票,要我起草一份意见书,向市领导表示,如果评出的优秀方案不被中山市采纳,就推荐给广东省其他城市参考。次日一早,在最后一次评标会议上,经过热烈讨论,全体评委一致同意不改变评标结果,大家在意见书上都签了字。最后领导不得不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此项目建成后获得“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和“2007年鲁班奖”。从这件事上看出李道增老师处事的执着和正义感。
1956年李道增作为秘书与梁思成先生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四八级校友林志群参加国家12年自然科学规划制定时合影。左起:李道增、梁思成、林志群。
引自:《匠人营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年》(www.daowen.com)
2008年9月清华大学校庆,奚树祥毕业50周年返校在主楼与关肇邺院士(右一)和李道增院士(左一)合影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外景
引自:http://www.zcac.org/jyjs/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内景
引自:http://www.zcac.org/jyjs/
每次校庆回母校,李老师见到我都很热情。他的逝世让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感到非常悲痛,只希望他一路走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