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融古汇今:口述历史的个人认知

融古汇今:口述历史的个人认知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认为,对“口述历史”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本身来说,由于时间久远导致的记忆偏差、“当代事件”所涉及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原因,口述历史资料可以说一定是不完全可靠的!

融古汇今:口述历史的个人认知

对于历史研究、口述历史我都是绝对的外行,2018年开始在赖德霖老师的鼓励下意识到“抢救历史”的重要性,于是对了解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史的老师们进行了一些采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的老教师,年龄最大的已是“90后”了。近20人次的采访做下来,也算略有心得,遵赖老师嘱与同行们分享一二。

(1)首先要做好基础功课。对采访对象的背景、经历、通过采访想要了解的内容方向、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一些人物事件等等要尽量做到事先心中有数,采访者背景知识越丰富、通过采访获得的未知信息才会越多。

(2)要准备问卷(问题),但不应只依靠问卷。不宜仅仅通过做一个问卷、列一堆问题,派几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研究生简单地去对老教师一问一答,这样获得的信息会非常有限。事实上,在做好第一条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线索(问卷设定的),与老教师们做聊天式的访谈会更加有效,因为访谈中有时候老先生们的思维是发散的,言谈中露出的一些线索如果访谈者没有知识储备就很容易漏掉。迄今为止,所有老教师访谈全部是我亲自做的。

(3)要做多手记录准备,摄像、录音、照相、文字梗概笔记等尽量齐全。一方面这样可以互相印证,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一些技术性意外导致信息丢失。这一点,我第一次做访谈时有惨痛教训!

(4)整理资料要耐心。聊天式的访谈中最明显的现象是老先生们的回忆可能前后发散,采访者也需要顺着被访者的谈话思路和内容随机应变,并不能完全按照访谈者拟定的问题逻辑进行。因此在对访谈成果进行整理时,采访者需要重新整理思路,将被访者散布的回忆归纳到一定的文章逻辑中而不必拘泥于受访者现场语言的时间顺序,方可呈现出一篇可读的“口述历史”。(www.daowen.com)

个人认为,对“口述历史”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本身来说,由于时间久远导致的记忆偏差、“当代事件”所涉及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原因,口述历史资料可以说一定是不完全可靠的!它的价值更大的是在对历史的个人记忆存档而不意味着一定真实。所谓孤证不立,历史研究中一定不能仅凭一两个人的说法就认定或否认一件历史事实,尽量多当事人记忆的交叉印证再加上档案材料书证,才能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

最后,祝愿《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能持续为中国当代建筑史留下珍贵的可考记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系主任 龙灏

部分访谈结束后的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