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环境设计与数字城市建设

城市环境设计与数字城市建设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知层是智慧城市技术架构体系的首要环节,为智慧城市的运行提供信息采集、处理等基础功能,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智慧城市“网络层”的构建,是指基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设施及条件,综合多种通信技术,实现有线与无线结合、宽带与窄带结合、感知网与通信网结合的集合。因此,构建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构建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的“应用层”。

城市环境设计与数字城市建设

图6-4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关系图

图6-4为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关系图。

(一)智慧基础设施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特征,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层相互联系、递进支撑,共同构成了智慧的技术架构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因而,构建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利用传感设备和技术,建立智慧城市“感知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技术架构体系的首要环节,为智慧城市的运行提供信息采集、处理等基础功能,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智慧城市的“感知层”体系,主要是通过利用RFID、传感器、摄像头、二维条码、遥测遥感等传感设备和技术,来实现对城市中人与物的全面感知。感知层是人的感知延伸,相当于人的皮肤与五官,它扩大了人的感知范围、增强了人的感知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者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程度。

智慧城市的感知层体系,包括感知对象、感知方式、感知技术和感知网络。感知对象包括城市居民个体及各种相关群体,以及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城市组成部件,其中城市组成部件主要有:城市基础设施、各类城市实体建筑、基础服务体系、城市资源与环境等。感知方式主要有身份感知、位置感知、多媒体感知、状态感知等,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传感器技术及条形码技术等,感知网络主要有传感网、家庭网、无线个域网、车联网等。

(2)利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技术,建立智慧城市“网络层”。智慧城市“网络层”的构建,是指基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设施及条件,综合多种通信技术,实现有线与无线结合、宽带窄带结合、感知网与通信网结合的集合。网络层是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的中间环节,是架设在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桥梁,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主要负责信息的传输。按照智慧城市的特征与发展目标,网络层具有泛在化的能力,不仅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而且为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智慧城市网络层的任务是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传感器网、通信网、互联网等各种网络进行汇总、传输,从而将大范围内的信息加以整合,以备处理。

网络层的组成部分有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异构网、行业专网、下一代承载网等,其建设涉及的技术体系主要有网络支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自组织通信技术、IP承载技术、IPv6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有线宽带接入技术、三网融合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3)利用数据挖掘、处理等技术,建立智慧城市“应用层”。应用层是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核心,主要进行数据处理、信息集成、服务发现及服务呈现等,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运营(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管理体系、智慧产业体系与支撑保障体系)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因此,构建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构建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的“应用层”。应用层体系主要由云计算、海量处理、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等组成,数据层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

(二)智慧治理

(1)智慧政务。传统政务存在一系列问题:信息孤岛,政府网站缺乏更实质性的有效服务社会的应用,信息更新速度慢,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难;管理困难,管理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主导的、动态的应用模式;缺乏规范性和统一规划,功能不健全,缺乏交互性,建设和管理不规范;安全威胁,在向民众和社会开放的同时,面临着黑客攻击和非法入侵的威胁,信息安全难以保证。

智慧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公共管理高效精准、公共服务便捷恵民、社会综合效益显著的一种政务运营模式。智慧政务的核心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管理服务理念的发展,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为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智慧政务是以给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为目的,根据智慧政务功能、内涵以及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可以充分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整合分析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真正实现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为社会各机构及公众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一,做好统筹全局的战略设计。以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为落脚点,做民众所需,想民众所想,加强服务内容建设和服务方式发展,变“政府向你”到“政府与你”,在服务中加强政府公信力、影响力。

第二,打造全方位业务融合层。整合各政务服务资源和各部门业务系统,促进政务信息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交换,推进信息深度挖掘和数据智能应用,同时按照“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对行政业务运作流程进行改革和重组。

第三,建立多角度保障支撑层。实施统一入口、统一出口、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统一监督,完善优化审批流程、网上服务、内部管理标准化,加强对用户访问身份感知、服务需求感知、访问行为感知,强化以政府网站为主体,“三微一端”为支撑的一体多翼品牌集群。

(2)智慧交通。智慧交通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形成以交通信息网络完善、运输装备智能、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交通发展新模式。智慧交通的核心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共享,具有高度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实现交通运输的便捷、安全、经济、高效,为城市运营及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从本质上看,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运输装备与交通网络之间相互感知、智能互动,达到一种完全自动、合理、高效的交通管理服务状态,实现交通运输效率最高、交通资源效益最大化。

开发智慧交通综合APP。整合出租车、公交车、地铁以及未来公共自行车等运行信息,市民通过APP可以获知它们的运行信息。同时,开发智慧停车和交通诱导等信息化平台,通过手机APP、交通诱导屏等方式,为公众出行、停车等提供便利服务。

发展车联网技术。车联网就是汽车动物联网,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对车、人、物、路、位置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的网络系统

(3)智慧城管。智慧城管是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建立健全城管应用体系,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管的核心是资源共享、精准管控,它符合城市化发展对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城市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降低城市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以及加速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智慧城市体系化的管理思路,智慧城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城市地理信息平台等,整合公安、交警、市政、工商等各方面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形成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大城管新格局。

(4)智慧安全。智慧安全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通过城市安全信息的全面感知、各子系统间协同运作、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系统及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公共安全的应急联动、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达到对公共安全的智慧化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智慧安全的核心是通过信息的整合、加工处理,实现有效的预测、预警,并通过资源整合与联动,实现高效、智能化的应急处理。

智慧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生产安全管理及自然灾害安全管理等,涉及基础设施、通信、环境、商品供应、社会治安、灾害防控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安全管理。智慧安全系统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建立高效、协同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安全共享,优化配置城市公共安全资源,从而提高安全防控及应急处置能力。

(三)智慧民生

(1)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健康保障通过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公共平台为核心的健康医疗综合应用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数据(灾备)中心、医疗卫生基础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及软件基础平台等,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及智慧化水平。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将满足人们对健康保健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对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智慧教育文化。智慧教育文化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现代教育文化平台,创造一个智慧、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及共享,加强学校、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实现数字化教育到虚拟化、智慧化教育的大转变,为推动我国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及终身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智慧教育文化体系主要包括智慧校园、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图书馆等内容。

(3)智慧社会保障。智慧社会保障是指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对社保资源与社保用户进行系统化的集约整合,形成规范统一、信息健全完善、资源合理分配的智慧化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智慧社会保障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执行效率与服务效果,确保社会保障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能确实落实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公民身上。

智慧社会保障的智慧化主要体现在:智能地对社保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真实、及时和准确的数据;建立智能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保管理服务部门提供高效便捷的执行手段与智能信息系统支持,以及为公众提供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能力等。

(4)智慧社区服务。智慧社区服务是指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感知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手段,为社区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确保社区生活环境舒适、便捷、低碳与安全的智能化社区服务体系。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对社区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对社区资源、设施、生态、环境、服务及安全监控等复杂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服务和决策。

智慧社区服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物联网相关软硬件设备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实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保证社区服务资源与社区住户有机对接、合理分配,实现社区服务提供者、管理者与社区住户的互动沟通,构建社区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社区生活与管理等模式,打造面向未来的全新社区形态。

(四)智慧产业

智慧产业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人的创造性的有效结合。智慧产业主要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而催生的新兴智慧产业,包括以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及以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网络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等;第二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延伸,大部分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进一步优化了现代城市产业机构的传统产业智慧化新形态,代表性智慧产业有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智慧农业等。

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也是体现城市“智慧”的重要标准,智慧化的因素主要反映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使城市在投入产出比、资源消耗率、两化融合度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

1.新兴智慧产业

(1)云计算产业。智慧城市建设给包括与云计算应用关联紧密的电子信息设备、产品与软件的销售和租赁业务,云计算数据中心集成与运维、云计算数据中心带宽服务,以及IaaS、PaaS、SaaS等云计算服务在内的诸多产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会。

加大云计算软件应用的开发。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云计算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这就使得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然而很多城市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从而造成了云计算产业目前发展的空中楼阁现象。智慧城市建设在拥有大量云计算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必须注重云计算软件应用的开发,找到实现云计算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帮助企业通过云计算大幅降低成本,帮助居民生活更便利。

加快制订云计算产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此外,云安全和云计算配套法规方面也比较滞后,特别是一些知名公有云频繁出现安全事件。随着公有云的普及,会有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云计算的准入制度和配套法规。(www.daowen.com)

提高云计算创新应用水平。在云时代,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在于重构,云计算应用面临的迫切问题便是如何构建起适应云时代的服务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商业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从业企业已经发力资源平台,以奠定其未来在云服务链条的核心地位,但资源平台无法直接对最终用户服务,因此其必须对应用的接入、资源供给提供充分的自由度和弹性,降低应用向云服务迁移部署门槛,通过聚集应用实现云资源的规模化输出,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应用服务云平台的产生。

解决数据安全问题。虽然云计算为存储数据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为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无限的计算能力,但是用户对于托管自己加密数据的云计算运营公司能否确保数据的安全还存在质疑。而且在使用云计算服务时,用户往往不清楚自己数据存放的位置,这样也会导致用户对数据安全的担心。云计算架构于互联网之上,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如病毒、木马的入侵,隐私信息的泄露等,新的安全问题也将浮出水面。另外,身份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责任认定、安全与隐私等技术问题也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主权、身份认证等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关键障碍。

(2)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产业分为物联网制造业和物联网服务业两大部分,其中物联网制造业是物联网产业的基础产业,涉及对物联网产业相关各种软硬件设备与基础设施的研制与应用,主要包括传感器产业、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产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高性能计算机制造业、物联网相关通信终端、嵌入式系统与设备制造业等。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等。

城市政府要积极发挥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在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制订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为拥有技术储备、行业用户、相关产品、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厂商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

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汇聚各类优势资源,促进研发与生产互动,加快形成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加强物联网在商贸物流园区中的应用。在商贸物流园区内部为商贸及物流企业运作提供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与衔接,从商品交易、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到园区自身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等,并在商贸物流园区与社会之间搭建信息平台。

制订物联网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物联网终端和设备及软件和信息服务,包括高端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以及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引进与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随着物联网产业规模的扩大,人才的缺乏会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不断升级,少量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物联网全行业的发展所需。如果人才培养最终没有跟上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很可能在物联网最为繁荣之时,面临人才断代的局面。

2.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

(1)第一产业智慧化改造

智慧农业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使生产、加工方式更智能,流通与销售更便捷,农产品更绿色且更有价值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智慧农业的发展将按照农业现代化标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引导农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使农业系统的运转更加有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及价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目标。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采取提升、培育和引进等措施,发展一批智慧农业企业,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进而带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构筑农业产业新格局。

运用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遥感、GIS等物联网技术改造生产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环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预测预报、农田气象服务、海产品养殖、产品追溯管理等重要环节的效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实现节本增效。

通过智慧农业和智慧生态保护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示范推广基地,主要是利用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微量元素等参数,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自动进行通风、滴灌、控温、补光等操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等关键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的数字化管理,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智慧农业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制造等;积极推广并培育系统集成、传感器和控制设备产业,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技术的国产化;积极发展节水灌溉设备、食品安全设备、农副产品深加工设备、食品饮料加工设备、农业生物资源化设备等的研制,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智慧农业设备制造企业,不断完善智慧农业体系。

(2)第二产业智慧化改造

在研发设计环节,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建设网络化的协同设计和虚拟制造平台,完善异地设计、敏捷化设计制造、虚拟装配等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实现设备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研发设计的数字化、虚拟化。

在生产制造环节,通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融合应用与发展,使生产制造可以自动识别、判读、反馈及人机交互等,达到可以完全“感知、决策、执行”的生产制造状态,同时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流程改造等,促进产业内部升级,提升节能减排效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从而全面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与绿色化。

在生产管理环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式,达到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整合及业务协同,实现对人、财、物的实时、高效、动态管理,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在营销服务环节,根据第二产业产品的复杂性、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买卖双方的相互依赖性、购买程序的复杂性等特点,要加强营销理念的创新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拓展信息化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技术营销、关系营销等方法与模式,并通过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强网络营销,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3)第三产业智慧化改造。

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同时还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其次,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市场竞争;坚持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并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①智慧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应用,建设先进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根据区位交通优势及自身发展需要,发展特色物流服务;根据城市科研优势及配套企业资源等,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视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智慧物流装备;加强物流金融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物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②智慧旅游。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定、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等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建设区域旅游业经营管理平合,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资源管理、游客流量控制、车辆调度、远程监控、自动收费等智慧经营管理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环境监测、交通管理、资源调度、应急处理等政务管理服务;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景点周围旅行社、饭店、宾馆等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旅游配套设施信息的感知化、网络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③智慧金融。全面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高速宽带等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发展公共金融数据中心,具备从广泛来源中获取、量度、建模、处理、分析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基于统一集成的互联平台实现流程、服务、系统间共享数据;建设金融产品数据库,实现智慧金融,需要通过对数据的智能分析以用于业务决策支持,高效地应用洞察力以回应客户与市场环境的细微变化,随时随地通过便捷的渠道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稳定、快速、安全的现代信息网络,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要,满足拓展网络增值服务的潜在需求;在完善金融业务内网和外网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的容灾备份、带宽扩容的建设,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网间互联建设,使网络建设能够适应金融服务和国家监管等多方面的业务发展需求;加快复合型智慧金融人才的培养,复合型的智慧金融人才应具备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双重能力,并具备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慧金融的人才培养应当围绕城市的战略部署,以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的市场需求为指导,注重信息管理技术与金融理论、实务的交叉融合,通过构建人才的创新培养体系,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平台等,培养具有较强信息思维能力和解决金融业务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智慧人群

智慧城市是“智”“慧”协同发展的结果,要更突出人的因素、人文的因素,事实上,只有人才有智慧,而物只有智能,也只有人的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智慧,这也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智能城市与数字城市的最主要特征。智慧人群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所在,其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执行者,更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享用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

(1)信息素养。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何利用网络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中,并会对信息进行处理、评价,已成为当代社会居民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位社会公民在社会立足、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体系的必备要素。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培养社会居民的信息素养。

首先,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宽带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物联网与“三网融合”、云计算中心、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政府数据中心等,为培养居民的信息素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注重增强居民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决定着一个人的信息利用水平。通过向居民广泛普及教育信息、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经济信息等实用性信息,满足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同时,通过信息使用的经典案例,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对人生、事业、家庭的价值;最后,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中,重点开展信息检索能力和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依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城市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第二,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加大财政资金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把政府采购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第四,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最后,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境外来华人才创业。

(3)人才质量。提升人才质量,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切实加强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人才体系。其次,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从生活待遇、科研设施配置、创业条件提供等方面支持优秀人才发展,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三,要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适用人才的联合培养,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最后,发展“互联网+教育”,建立城市终身教育体系。“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传统教育教学环境封闭、学生学习兴趣低、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最终实现定制化教育、体验式教学、游戏化社交化学习,建立城市终身教育体系。

(六)智慧环境

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及软环境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生活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充分理解智慧城市内涵,把握未来城市发展机遇,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提高智慧城市与自身发展目标的契合度,加强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不断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1)生态保护。第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制订有关生态保护、生物安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订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脆弱区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旅游管理等法规和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第二,制订和完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城市经济核算体系,引导城市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第三,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最后,系统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努力营造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决策者的培训,开展全民生态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2)资源利用。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第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第三,实施科教兴城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第四,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最后,充分开发利用新一代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提高数据资源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应用价值。

(3)软环境建设。在政策法规方面,一是要基于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实际要求,不断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从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健全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资金使用、项目经验、效果评价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规避各种潜在风险和不利因素。三是要研究建立智慧政府、智慧产业、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项目建设评价指标,定期发布主要行业领域智慧化指数,有效考察、监测和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各项任务的实施进度,有效激励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领导体制方面,首先,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其次,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和执行能力,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

在城市品牌建设方面,要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的营造,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智慧城市品牌,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多的资源,积聚更多的力量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未来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