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慧城市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及效益

智慧城市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及效益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且通过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形式,以辐射全国的应用服务推动城市创新数据服务产业发展,产生1∶10以上的投资放大效应。智慧城市将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汇聚城市新智力。

智慧城市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及效益

(一)经济影响及效益分析

1.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活化等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显著增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突破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制订多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智慧产业聚合升级,加快经济发展节奏。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物联网前端感知设备、解析设备、传输设备、处理设备的需求量将快速增长,这也将带动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网络服务业、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信息应用服务业等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并且通过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形式,以辐射全国的应用服务推动城市创新数据服务产业发展,产生1∶10以上的投资放大效应。

智慧城市建设在产生新兴产业聚集效应的同时,将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各种新兴智慧技术将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升级、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的改造、服务业的效率和速度的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智慧城市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传统增长极限,形成节约低碳、智能环保的新型经济发展态势。智慧城市将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技术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智慧城市将充分整合资源,减少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的重复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各部门成果。同时有效地降低城市发展的能耗成本,降低开支和经营成本,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运营和管理效率。随着城市整体信息化能力的提高与水平的增强,对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民众的生产、运营和管理工作都会有所促进,不仅提高社会各环节的运转效率、降低相关的人力成本,最终也会有效地增加社会整体经济收入。

(二)社会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1.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整合政府服务资源,建立充分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手段,统筹整体信息化建设。政府各部门和机构围绕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部门间业务协同,使部门工作各环节,如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实现有效衔接,加速形成多机构联合服务的新局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增加社会和公众满意度。(www.daowen.com)

同时将促进新型监管机制和监管模式的建立,实现政府监管工作过程可监控、全程可追溯、公众可监督,实现综合、动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信息化监管模式,增加监管的深度和力度,实现科学监管,提升政府公信力

2.改变居民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的国际化、社会化、网络化。智慧城市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更新的控制和协调系统,实现智慧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从而与日益复杂的城市实体系统协调一致,达到现代人宜居的目标(如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还将转变传统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安保、智能城管等的建设,妥善解决居民食品药品安全、家政服务质量和人身安全、社区安全等问题,切实改善民生,树立现代的城市新形象,打造优质的城市品牌。

城市的高宜居性是稳住和吸引高智能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智慧城市将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汇聚城市新智力。另外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新型数据服务产业链,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三)环境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1.增加自然保护优化城市环境

通过智能环保等项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的生产、生存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绿色采购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同时优化城市环境,构建宜居的城市生态格局,切实加深人民对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2.减少资源浪费,倡行低碳节约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格局;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湖绿地、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最终构建宜居的城市生态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