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现实需求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建筑业责任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改善了城市与乡村的面貌,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时,建筑行业传统的生产施工方式却遇到了严重的瓶颈,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建筑行业传统的施工方式多为粗放式生产,现场土方工程量大,湿作业工作量大,加之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得不到切实有效的监管和落实,导致建筑业对环境污染严重(图1.1)。
图1.1 建筑业污染严重
(2)建设效率偏低
在传统的施工方式中,绝大多数的施工环节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受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应用效率大打折扣,很多施工环节需要依靠建筑工人手工完成,严重影响了建设工程的生产效率。
此外,由于施工现场有大量的湿作业内容,而现场湿作业构件需要有足够的养护时间,这必然影响相关工序的进行,进而影响建设效率。
(3)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材料供应工作是由不同的企业负责完成,而各企业之间往往得不到良好、有效的沟通,甚至个别企业只考虑本方企业的利益,而对项目的整体效益漠不关心,从而导致各方的意图得不到很好理解,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这些都会为建设项目埋下质量隐患。
(4)可预见的用工荒
传统施工方式的建筑工地现场,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从事各工种手工作业和机械操作。手工作业的建筑工人工作强度大、环境差,且相对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样的工作条件导致这类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并且有意愿投身这类工作岗位的人员会越来越少,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建筑行业将会出现用工荒。(www.daowen.com)
(5)其他问题
建筑行业传统的施工方式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工期较长、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这些都在阻碍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国的建筑行业急需进行产业升级,转变生产和施工方式,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建筑行业的要求。
2)发展的支持条件
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不能盲目进行,需要在有利的现实基础的支持下逐步推进。目前建筑行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建筑的结构性能安全可靠
目前,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主要采用现场浇筑的施工方式。现浇结构施工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在结构的安全性上已经相当成熟。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要求进行合理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材料供应与采购,在合理的使用荷载以及小震状态下,绝大多数建筑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结构性能。
在2008 年的汶川地震中,据民政局统计,共倒塌房屋696 万间,但其中城镇房屋占比不到两成。数据和事实表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1989)后新建和加固的房屋基本上未倒塌,确保了大震时人的生命安全,实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再以成都市为例,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而地震实际烈度也是7 度,即使成都市发生中震,其房屋也很少出现开裂损坏,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新建和加固的房屋基本上处于“中震可修”,甚至是“中震不坏”的状态。
基于目前建筑行业技术成熟,建造出的房屋安全可靠的现实基础,建筑行业可以在保持良好的产品质量的同时,探索更环保、更高效、更精准、更机械化、更节约的生产方式。
(2)生产施工能力较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各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筑行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面对巨大的需求压力,我国建筑行业表现出了较高的生产和施工能力。这种较高的生产和施工能力,不仅体现在能够完成大规模的生产任务上,还体现在良好的现场吊装能力、运输能力、成品保护能力等。
(3)国外大量先进经验可借鉴
我国建筑行业虽蓬勃发展、成绩喜人,但相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正因为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筑行业发展方向的探索上走在了前面,形成了它们的建造体系,使我国在建筑行业产业升级上有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各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再结合我国国情和建筑行业的能力水平,可以探索出适合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