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从比较的角度对国外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国外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整体研究,二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国别研究。限于篇幅,我们只综述第一类研究。
国外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包括:
(1)重视讲解或讲授。讲解或讲授依然是国外高等学校的重要教学方法,学生在听讲时,可就教学问题随时发问,因此其注意力在听与问,教师对于教材之外新增的内容或要求学生在课后必须复习的内容,通常以讲义的形式在上课时发给学生,这样既使教师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写板书,也减轻了学生做笔记的负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次理论课,往往要安排2~3次见习课或实验课,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方案是否正确,并要求学生及时写出实验报告。
(2)重视讨论和交流。在美国,讨论课一般先由教师提出讨论题目、要点、阅读文献,然后学生准备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的小组,在教师开课引导后,其余时间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讨论,自由研讨甚至争论。讲座结束前,教师要进行简短的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这种看法的理由,供学生参考。在德国,各院系在学期结束前都要向学生公布下学期所开设的讨论课题目,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讲座讨论课上一般安排1~3名学生主要发言,其余学生参加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思维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英国高等学校有一种“自主和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方案设计大多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如大作业、综合设计、研究项目等,进行“自主和交互式学习”时,学生可以自行选定学习内容、时间、方式,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分散进行学习或集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既包括查阅文献资料、自学、讨论、请教专家等,也包括调查、实习、实验、制作、测试、统计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跨时空的网络学习,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由台前走向幕后,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3)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其特点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使小组每个成员不但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而且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目前,美国大多数课堂教学用于小组活动的时间占总学时的7%~20%。
(4)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的许多高等学校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的必修课,以使学生入学不久就能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许多大学明文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具有创意论文的学生,不能获取本科毕业证书。在日本,教师经常给学生出具有探索性的题目。在澳大利亚,将有关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课程列为必修课目,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不乏新颖别致,例如要求学生利用既合理又经济的方式包装一打鸡蛋后,将其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目的是落地后鸡蛋无破损。在英国大学,项目教学法用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每个项目均是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开放式课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型或研究型课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使用综合性复杂仪器,从定量化数据测量和采集入手,经过数学建模、计算、分析、报告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务,给他们提供了练兵的场所、富有挑战性和自主性研究的机会。
(5)注重个性化。美国的课堂教学由每个教师各自独立地组织教学,发挥各自的教学特色,教学氛围一般较为随意和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主要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难度、要求高低、指导程度进行必要的划分,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学习能力状况来实施教学。英国牛津大学常采用一种“成绩记录”教学法来进行个别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己设计一份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实现的能力培养计划,并据此设计学习进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各自的学习进程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表,每人一份,各不相同,学生定期记录学习成绩,检查实施进度,制定或调整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学习重点。
(6)注重课堂考查与考试的配合,一般在一学期中要考多次,期末考试得分所占比重往往仅占30%左右,而课堂随机考查的次数很多,这样能大大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还将学生实验、科研等实践性环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2.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的展望
教学方法是课程与教学发展和变革的关键和抓手。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表明我国教育的改革将进入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新境界、新教育、新教学、新方法等都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抓住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时代转型中,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主的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应重点把握教学方法的趋势和走向。[31]
(1)从时代转型的高位分析把握我国教学方法的变革。
看待与分析事物要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着手,我们今天正处在“新时代”。第一,理解时代转型的内涵和特征。今天的“新时代”具有双重的内涵,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看:第一重内涵是“全球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重内涵是“中国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正在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迫切期待和需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第二,时代转型对教学方法变革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从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到电子书包等,正进行着一场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撑。虽然信息技术手段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离这一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信息技术和教学“两张皮”的情况还十分普遍,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从师生发展的最终诉求把握我国教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体验学习与深度学习,没有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为目标来变革我国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充分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地选取并应用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丰富其情感体验,促成其深度学习,发展其高阶思维,完善其人格。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变革离不开教师的学习与智慧,教学方法的发现与超越归根结底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教学观,倡导“为学而教”。理论研究者要探析“为学而教”的理论与基础,实践工作者要在教学场域中积极探索“为学而教”的路径与方法,转换教师角色,努力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3)从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把握我国教学方法的变革。
我国课堂教学正由传统课堂教学范式向现代课教学范式变革。第一,课教学范式转型以学生为主体,趋向“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工业化社会下形成“为教而教”及与之相适应的“适教课堂”,其内部危机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开始被打破,由此,信息化社会下形成的“为学而教”及与之相适应的“适学课堂”应运而生。“适学课堂”的实质是将课堂建构成适合学生发展的、互赖同学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由“整齐划一的同步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转变,由“适教课堂”向“适学课堂”转变,并且这一新型课堂形态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第二,课堂教学范式转型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以教学方法为抓手。目前,课堂教学理念由“为教而教”转向“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目标由“知识传递”转向“智能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由追求“结论获得”转向“过程参与”;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转向“指导与设计”;师生关系由“主客间授受关系”转向“主体间对话”关系;课堂教学评价由“单一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以上课堂教学结构要素的转型与变革要以教学方法为抓手,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范式的变革。第三,课堂教学范式转型以信息及技术为辅导,创新变革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思维走向非线性、对话式、人性化以及创新层也是变革我国课堂教学范式的重要形式,从而实现广泛的高阶教学。
【注释】
[1]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利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百度百科.教学方法[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5%AD%A6%E6%96%B9%E6%B3%95/7731755?fr=aladdin.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百度百科.范例教学法[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C%83%E4%BE%8B%E6%95%99%E5%AD%A6%E6%B3%95/7811823?fr=aladdin.
[5]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6]克劳斯,布尔.哲学辞典(第2卷)[M].莱比锡:图书目录学研究所,1969.
[7]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www.daowen.com)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9]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0]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朱九思,等.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15]郑冬辉.论高校教学方法的个体生成性[J].教育与现代化,2005(3):69-73.
[16]姚利民,綦珊珊.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7]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8]纳普尔,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M].徐辉,陈晓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顾明远.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0]纳普尔,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M].徐辉,陈晓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陈至立.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36/info5736.htm.
[22]钟秉林.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1):8-10;钟秉林.把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摆上重要日程[J].中国高等教育,1999(12):4-7.
[23]姚利民,成黎明.期望与现实——大学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3):37-40.
[24]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EB/OL].http://www.pgw.ynu.edu.err/show.php?id=47.
[25]周远清.开展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1):4-6;浩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破重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卷首语.
[26]钟秉林.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1):8-10;钟秉林.把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摆上重要日程[J].中国高等教育,1999(12):4-7.
[27]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28]马长英.教学方法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立足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8-10.
[29]丘斯迈.在大学文科推行自学为主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8(1):79-82.
[30]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31]王明娣,景艳.我国教学方法研究七十年回顾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42-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