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务驱动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协作学习。自主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课程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课堂管理待改进。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对此还要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特点灵活运用。
(1)互动式教学法内涵。
互动式教学是当代教育民主化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重要体现。互动式教学意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学参与者以主体的身份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这些规则、规范是参与者双方共同接受、共同认可而达成的统一性、一致性和普遍性,进行的教学领域中的物质的、精神的交换和传导的活动。在这种过程中传导的包括物与非物的、言语与非言语的、理解与解释、领悟与说明等环节和方面。在互动过程中,由于双方都是意识的、能动的交换或传递者,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过程,从而决定了互动不是单向反馈的过程,而是呈现一种双向对话互动式教学和沟通。它要求互动双方介入、沉浸于其中,它是一种活生生的过程,而非一种僵死的、无生气的、具有强制性的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在教学理念上,传统教学看重的是经过教学后学生的成绩,而互动式教学则着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而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在师生关系上,互动式教学也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互动式教学法类型。
①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②归纳问题式互动。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将问题一一向学生抛出,学生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
③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④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优选节点。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一是“动”在教学热点上。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最好是热点、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问题生僻、学生不熟悉,互动就可能开展不起来。一些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课程,热点互动问题还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二是“动”在教学重点上。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乎学生素质能力的生成。教师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选择的互动问题具有重点价值,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动”在教学疑点上。“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4)互动式教学法凸显学生。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显,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动式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①必须营造民主氛围。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双向互动”能够形成,必须经由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机制、学生的求知内在机制和师生的搭配机制共同形成,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所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②必须突出多边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要促使每个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对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抛绣球”的方式,触动其思考回答问题,也可点名回答。只有互动教学的全员性、广泛性,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使全体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③必须鼓励学生探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Wilhelm Diesterweg)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www.daowen.com)
④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推动互动式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确立学生的疑问意识,同时应尊重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5)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反馈”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反馈”机制构成“闭环”系统,决不能采用无反馈的开环系统,因为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教师互动起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要使教学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动”起来,否则互动就无法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展开,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要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甚至可以打断教师讲课,教师不能不耐烦或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有了不同观点和不同见解时,教师也应虚心接受。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而互动,避免出现淡化主题的现象,还要求教师能够预见教学互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免在教学中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对教师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特国际英语就是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英文的理解,实现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情景教学法方法的内涵。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情景教学法感知即是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情景教学法理解即为深入情景、理解内容、领会感情;情景教学法深化亦为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2)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①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
②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③知、情、意,行融成一体。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4.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chein)和克拉夫基(Wolfgang Klafki),与苏联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和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并称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教学流派。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1)范例教学法的概念。
瓦根舍因认为“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克拉夫基指出:“对于范例教学的基本思想,虽然有种种解释,但可以作为总体思想动机提出而做如下表述:组织教养性学习,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范例教学法就是选取一些在所教授知识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基础、最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学习,从特殊到一般,实现学习的迁移,掌握这一类知识的一般规律,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4]
(2)范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理论上,教育学家们一般把范例教学法归纳为教学内容的“三个特性”、教学要求的“四个统一”和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范例教学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条特性在选择范例的时候同样适用。
①基本性:即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或者选择的范例应该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基本要素,应该能反映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基础性:指教学对象的基础,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等等,并与他们的真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③范例性:指教学内容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要同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学习者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要求上有四个统一,即“教学与教育相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和“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①教学与教育相统一:就是要寓教学于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等精神领域的教育,两手都要抓。
②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就是在教学中既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形成一个个的课题,从这些课题出发,围绕课题,解决课题,也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这些看似独立的课题,应该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学习者学到的知识不只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整体的、系统的。
③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就是要把传授知识和教授学习方法两者融入同一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技能,又要培养他们思考、学习的方法。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④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客体指的是教材。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了解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同时也要了解把握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循序进行。
第一阶段是范例性地阐明“个”。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典型的事例,具体直观地说明事物的本质,即通过事物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来说明其整体特性,让学习者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是范例性地阐述“类”。在上一个阶段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实现从“个”到“类”的学习迁移,总结、掌握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第三阶段是范例性地掌握规律。进一步归纳探究,抽丝剥茧,将前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识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第四阶段是获得关于世界的切身经验。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获得关于世界的、生活的经验,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世界,最终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3)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把范例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是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出的范例的学习,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进而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自我,了解世界。
①优点:范例教学法提倡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情感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范例教学法一改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递的填鸭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帮助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学习者通过范例教学法,不再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死记硬背和简单复述,而是能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实现学习迁移和知识应用,获得自主学习、继续学习和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范例教学法,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继续延伸到学习者的整个生活中,进行社会化学习和终身学习。
②缺点:范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线性教学原则,将学科知识分为一个个课题,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学习者对单个课题的学习,如果处理不妥当却反而会影响学习者对整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虽然范例教学理论的学习内容即范例选择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三个原则,但对这三项原则的描述非常抽象,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说明究竟怎样是基本的、基础的、范例的。更困难的是,现实中其实是很难找到同时符合这些标准的真实范例的,这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范例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整合,因此,使得实施范例教学法的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教学经验等较高的业务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