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方法的概念
学者们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尽一致。如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这些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本身带有重要的教育意涵,有关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解虽各有侧重,但它们都包含了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手段、方式、办法、活动等共同要素。
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一套完整体系,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但是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包括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包括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新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教师是资源提供者、教学设计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管理者,随之,学生变成了资源的共享者、教师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自我学习的监督者,其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全面凸显。由此,教学方法内在取向发生了转变,由“适教课堂”的教法转变为“适学课堂”的学法,教学方法的内涵也在信息技术时代与先进的教育理念下不断更新和丰富。
2.我国教学方法的特征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是一系列手段和方式的集合体。正是这一内在规定性使得它在一定意义上有别于其他科学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www.daowen.com)
(1)教学方法的双边性与双向性。教学方法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耦合而成。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本质实际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和教师相应的活动(教)的逻辑——程序方面和心理方面。教学方法决定于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行动上协调一致的结果。”[1]同时,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反映主体间的双向交往,包含着师生的情感交融。
(2)教学方法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索出来的。尽管人们可以总结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要想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就必须深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去诠释、理解、体验和感悟,这样教学方法才有可能逐渐内化于教师的主体素质,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同时,任何一种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在整个方法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都是对以往优秀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即使现存的教学方法,也并非一成不变,常常会因教师、学生、情境的变化而发展。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与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影响媒介、作用方式、具体步骤、详细要求等都是可操作和实践的,其实践效果,又是检验教学方法的指标。同时,任何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有其科学依据,要和教学目的、内容、对象和活动主体相联系。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再创造,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4)教学方法的适学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要遵循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一旦学生掌握了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学得省、学得活、学得深,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离开学校后,独立地无限地充实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促使其“会学”,使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变为主动地“我要学”。
(5)教学方法的技术性和人文性。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教肩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从而营造出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还要重视教师主体经验、自主意识和主观判断,立足教学立场和学生发展实际来推进教学活动,从而彰显教学方法的人文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