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的前身是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STEM最早出现于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的《本科的教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该报告首次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格雷特·亚克门(Georgette Yakman)在研究STEM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的共同因素时,发现很难不包括艺术学科的内容,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建构一个教育框架,可以正式地将硬科学的研究与艺术(Art)联系起来,便提出STEAM。以STEAM为核心的教学核心特征包括跨学科、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设计的方向可偏向于学科知识整合类、生活经验整合类以及学习者中心整合类,教学模式有典型的“5E”教学模式、“6E”模式,等等。(www.daowen.com)
我国STEAM教育较之国外虽然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零开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的名称和内涵有所区别。2001年国家启动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做中学”课程就将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物理和物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这四大互相不关联的自然科学领域课程整合到一个教学平台上,利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开展教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