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原则

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原则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应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以及“互联网+”时代下PBL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及过程,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PBL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式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图6.1“互联网+”时代下PBL教学流程图在上述教学模式中,涵盖了三个基本要素:“问题”“学生”和“教师”。

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原则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好坏是PBL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以及“互联网+”时代下PBL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及过程,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互联网+”时代下的PBL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和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PBL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式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它将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借助真实的、复杂的情境呈现,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资源,如图书馆、电脑学习软件文献检索系统、磁带、录像、模型以及网络等进行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习融于问题中的知识。[16]

它的优点主要有:

(1)能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发掘寻找多种素材,创建一个真实情境,呈现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多方面地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可以利用多种网络通信工具和协作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打破空间限制,拓展学习社群,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去探究同一个问题,相互切磋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4)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

(5)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此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所以它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体现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同时,互联网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在线学习环境。通过梳理和分析PBL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基本要素和特点,比较传统PBL和网络环境下PBL的异同,下面提出“互联网+”时代下的PBL教学流程,如图6.1所示,由教师制订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学习者特点,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同时设计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分析、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图6.1 “互联网+”时代下PBL教学流程图

在上述教学模式中,涵盖了三个基本要素:“问题”“学生”和“教师”。其中,“问题”是PBL教学的原动力,是教师和学生行为中的客体,在整个事件中起主导作用,它存在于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其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而来,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长期与学生接触,十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更有利于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增加师生之间的联系,巩固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容易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的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运用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一致,值得推广和实施。但是,从PBL的内涵不难理解其核心就是“问题”,PBL学习起始于问题,终结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问题设计是PBL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问题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又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等,都会影响到PBL教学的效果。对这一系列问题没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运用PBL教学。

2.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的原则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使设计的问题能够切实为教学所用,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下面将“互联网+”时代下有效的PBL教学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www.daowen.com)

(1)问题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PBL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PBL教学的问题设计应在考虑课程特点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设计问题时将教学内容隐藏于问题中,针对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设计,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被学生所了解、认知和掌握。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把教学内容浓缩成几个主要问题,有效地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与主题有关的原理和概念。

·教师要保证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技能等教学目标在所设计的问题中得以体现。

·问题设计的结构、情境要合理并为教学内容这个主题来服务,要保证围绕目标和内容的资源是充足的、高利用率的。

·要立足三维目标,思考如何将概念、想法、原理与问题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标中的原理、概念的使用情况,学生收获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做出预判。

(2)问题应具有继承性和弹跳性。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17]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一水平是指学生在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要有继承性,但也不能过于简单,不用思考或者稍加思考就能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懒惰感和不屑;但同时,问题的设计也要具有一定的弹跳性,即问题的结构既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符,又要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使问题处于“能够够得着,但要跳一跳”的位置。换句话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更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弹跳性,应在学生新旧知识结合处、新旧心理发生冲突的地方设立问题,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把“有效性”作为衡量问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并非所有的教学问题都是有效的,也不是所有的教学问题都指向高级思维技能。Chuska指出,有效的问题是指那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地组织解答问题,并因此而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挑战学习者的认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获取知识、提高高级思维技能。Atwod等人的研究亦表明,平均在五个教学问题中,即有一个是课堂管理性问题,三个是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只有一个问题是指向学习者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在深入地、充分地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地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能力体系,在设计问题时,将意义丰富的概念、学生的兴趣与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把“有效性”作为衡量问题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关注焦点。

(4)创新,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如果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根据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而不是凭空想象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感兴趣。但是由于教材更新较慢,很难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教师要抓住更新更快的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工具,挖掘教材外的流行元素,用心设计问题,使问题富有创新意义。

(5)分层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问题的设计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突出,教师要深刻思考“老问题—新问题—疑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的模式如何在课堂中应用。虽然学生会存在学习层次和水平的差异,但不管什么层次水平的学生都适用这一过程,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存在待激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的是分层并螺旋递进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入手,这也体现了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应用这一原则,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更加适宜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利用概念到原理的层层递进结构关系,在设计问题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分层”引导,达到以问引问、由问而思的目的,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