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苏联凯洛夫(N.A.Kaiipob)等人进行改造并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1)理论基础。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2)教学基本程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3)教学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www.daowen.com)
(4)辅助系统。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投影仪等。
(5)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缺点是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施建议。
该模式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运用比较有效,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比较可行,教师不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运用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没有思想与主见的高分低能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