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指高等学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提出的,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9]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任务和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批判地继承了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遗产,特别是总结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等学校教师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全面完成高等学校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之中内部诸要素的本质性联系。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的作用一般是通过教学原则对教学现象的本质解释来体现的,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它是人们在认识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经过一定的理论加工而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中关于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及其体系,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不过,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确实被公认的和体现时代性的教学原则,我们认为主要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等。下面试图从我国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学的视野对这几个教学原则作些探讨。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内在属性和重要保证。这一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充分反映,是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使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落实,体现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高等学校教学要确保科学性,向学生传授知识。
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性是高等学校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正确无误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教师授课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打比方、举例子、看视频,或者为了开阔学生学习眼界,向他们介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等都是需要的,但要保证科学性,不要庸俗化、低俗化和极端化,更不能有违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言行,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的思想观点、内容。此外,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授课中有错误,要及时纠正。
(2)高等学校教学要贯穿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等学校教学的思想性是高等学校教学中内在的能够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产生影响的特性。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性作用。从内容上看,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教育。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高等学校教学要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形式上看,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教学要充分释放对学生直接进行德育教育的强大作用,让学生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信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二是高等学校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等课程教学,要积极挖掘不同学科教材的思想性,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类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其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类课程教学,要强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以达成“课程思政”目的。
(3)高等学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高等学校教师要不断地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知识、能力等),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把握教材内容,指导教学实践。同时,高等学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利用自己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2.启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启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是指高等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思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教学坚持启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贯彻启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高等学校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等学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等。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等学校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创新思维。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常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高等学校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从教学的重点、难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切实实现。例如,教师授课时要启发学生敢于对某些已知事物产生质疑而再思考;敢于否定某些自己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再认识,发现其中的“非”;能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的发散思维;发扬教学民主,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实验(实训)中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报告等。
高等学校教学的启发性、创新性要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基础,并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结合。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科学的理论透过事物的现象而反映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而变为物质力量,人的思想与行为相互影响,二者相辅相成。教学活动要避免想得多而做得少,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反之亦然。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高等学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是指理论知识教学要联系实际进行,注重知行统一,引导学生从中去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学以致用和培养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方针)的要求和教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统一规律。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人类的已知真理。这就要求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
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高等学校教学要联系实际传授理论知识。
高等学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首先要讲清基本理论(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讲清产生这些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和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因为各门学科课程的特点不同,所以教师授课联系实际的内容、方法也不同。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联系的实际有诸多方面,如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科学知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运用实际,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的运用实际,等等。
(2)高等学校教学要加强实践性环节及训练。
高等学校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要通向生产(产学研)、社会实践等。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性活动,达到印证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高等学校教学为了加强实践性环节,课堂讲授应当“少而精”,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结构(方法)。要构建高等学校课堂讲授与实践(实训)整合化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大学生学习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同时,高等学校应通过校际联盟、校企(行业)合作等途径来助推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要突破“围墙思维”,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此外,高等学校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正确认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统一性,既要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又要防止以实际代替理论的经验主义。(www.daowen.com)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努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其核心是在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品德,把科研训练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是指高等学校把科研引进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这是一条反映高等学校教学特殊性的教学原则。
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学理念:“通过科研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科研统一”,并在他创办的柏林大学付诸成功实践。从此,这一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普遍推崇与共同遵守的原则。
当今,我国重点大学(“双一流”大学)与一般大学,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是所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共同属性,它反映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渗透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般形态中”,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诉求。
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要全程性融合。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教师将科学研究的宗旨、方法、手段及成果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科研化;另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教师将教学目标、内容、环节等结合到科研过程之中,实现科研过程的教学化,从而达到“教研融合”。在高等学校教研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及早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大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生力军。大学生参与科研不仅给教师带来启示和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大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创新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研发实用系统、社会调查等)的事例并不鲜见。
从教学活动的途径来说,一是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和提高性的选修课程,在经常性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同科研的结合。教师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把课堂设在科学研究最前沿”,又如教师在中医学类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巨大科学成就——《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教师在物理学、天文学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注视美国科学家对“引力波”的最新发现等。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向学生呈现在一些科学技术上和新时代国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或者重大问题,对于引发学生的科学探求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志向,是很有益处的。二是通过课程论文或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以及某些为培养科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文献检索、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实现同科研的结合。三是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生产、社会调查及“三下乡”服务等实践活动,也是有效的科研训练方式。这种教学与科研融合化的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加强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和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有利于培养科研能力及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高等学校教师要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
高等学校教师要一手做教学,一手做科研,也就是“教研相长”——“结合教学做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科研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并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做好科研工作,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教师也只有有了足够的科研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
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发生发展的系统性与个性认识发展的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使之既成系统又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不求甚解、急于求成的心理倾向,树立求实、勤奋的学风。
所有的教学内容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讲授的内容和概念必须正确、简练和重点突出,化解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包括:(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人其认知习惯、兴趣和水平等可能大相径庭,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提倡教师用平等、宽容的精神与学生互动,要考虑到自己面对学生的入学基础水平、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努力为其个性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了解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3)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
7.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的自学与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与指点,培养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严格要求。
8.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是指高等学校在实施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综合化教育。这是一条反映高等教育本质特性的教学原则。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专业(行业)工作为目的,也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实施的专业教育是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同时,要看到科学发展的高度综合和社会分工的整合趋势,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综合化的实然要求。相应要求高等学校教学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结合,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高等学校教学“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统一规律”的集中体现。
贯彻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高等学校教学要扎实进行专业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是:第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第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第三,高等学校本科、专科(高职)的各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根据上述标准扎实地推进。
(2)高等学校教学要适切进行综合化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的综合化教育,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通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或三年学业之中进行。二是通识课程集中于大学生的一、二年级学业之中进行。从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提升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还有的高等学校是按学科大类进行的综合化(复合型)教育,即某一学科门类的综合化教学。
当前,值得审视的是,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在推进综合化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专业教育及优势被弱化的突出问题。对此,我们很需要回归大学之道——遵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大力重塑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教育,也就是高等学校教学在以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为主的同时,适切地进行综合化教育。
例如,我国首批“双一流”高等学校的建设,必然是建立在一流学科的基础上的。这次双一流,无论是一流高等学校还是一流学科,都突出了学科建设的要求。即便是双一流大学,也都需要落实具体重点建设学科。这些本质上都在引导高等学校检讨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而不是什么专业学科都去做、都去建设,这显然是对过度综合化的一次调整,一次对高等学校的重新塑型。
上述关于高等学校的几个教学原则,都有其科学依据、内涵和作用,从不同方面对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但这些教学原则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原则。高等学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把握每条教学原则的精神实质,又要重视把握教学原则的整体功能,全面地加以贯彻,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