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学班30~50人,这样教师既可开展集中讲授教学,也可开展分组协作教学,智慧教室建设标准可以统一,智慧教学也容易推广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高等学校对基础性课程,一般采用大合班的形式授课,教学班人数达到80~150人,课堂主要以讲授为主,在线协作学习很难进行。对教学班人数在20以下的研究生课程,课堂主要以探究学习为主,相应的教学环境设备配置就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建设不同类型的智慧教室。
在“SMART”概念模型中,“环境管理(M)”和“情境感知(T)”两个维度是智慧教室装备的共性要求。“环境管理(M)”维度要求智慧教室能够实现对所有设备、系统、资源的监控和管理。“情境感知(T)”维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室内的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等参数的监控,为“环境管理(M)”提供依据;二是利用课堂录播系统记录教学过程,利用手持设备记录交互过程、监测学习结果,从而完成对学习过程的跟踪。随着“个人探究”“小组协作”等多种教学模式的不断提出,原本以支持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室环境无法满足当前课堂教学在功能多样性方面的实际需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在设计上亟待改善。如果分别从“内容呈现(S)”“资源获取(A)”“及时交互(R)”三个维度来增强教室的设计,结合上述三种课堂教学需要,可以将智慧教室建设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讲授辅导型智慧教室、互动协作型智慧教室和探究研讨型智慧教室。[46]三种类型的智慧教室在功能系统建设配置上有较大的差别(见表3-2),对空间规划和桌椅的配置也有不同的需求,在实际建设中应根据应用需求进行设计。(www.daowen.com)
表3-2 三种类型智慧教室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