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对于智慧教室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概念界定,国外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智慧教室是技术增强型的教室,它拥有多种新兴的数字教学设备,形成了一个完全整合的交互系统,方便师生无缝接入媒体,从事教育与学习活动。还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智慧教室是一种有助于教与学的学习环境,该环境中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与适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相融合,有助于促进各种交互活动的发生。国外研究者一般将智慧教室称为“Smart Classroom”“Future C1assmom”,其概念主要从教室的信息技术装备来界定。如罗纳德·雷西尼奥(1998)在《教育技术的实际执行》中最早提出了“Smart Classroom”,他认为智慧教室就是在传统教室内嵌入个人电脑、交互式光盘视频节目、闭路电视、VHS程序、卫星链接、本地区域网络和电话调制解调器等设备的教室。2008年后,智慧教室的概念主要从学习环境来界定。美国《每日论坛》指出未来的课堂是一个采用创新的教育活动的学习环境,从课堂管理到教学的所有方面提高对技术的使用,使教学者和学习者成为优越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Charles Skipton认为智慧教室就是充分整合教学技术和更广泛的一般学习环境的教室。Samsung智慧教室是旨在促进增强的互动、个性化的学习、高效的课堂管理,以及更好的学生监测的学习环境。[31]
国内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智慧教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黄荣怀等认为教室环境以促进课堂互动为核心,师生在这种技术增强的互动学习环境中能够便捷地获取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并将这些学习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且智慧教室能智能化地感知教学情境,自动化地管理课堂环境,为师生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便利。[32]陈卫东等认为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开展教学,教师能够方便地操作和控制计算机、互动电子白板及相关多媒体教学设备,且该环境下覆盖有无线网络,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支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智慧教室还可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使得实时异地交互和在线同步教学成为可能。[33]杨宗凯认为未来的教室应该以网络云平台为支撑,教育云上应具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4]陈卫东等认为未来课堂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是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课堂各组成要素(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实施中促进人的认知、技能、情感、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及环境。张亚珍等认为智慧教室是借助于普适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构建起来的促进学生知识构建的智慧学习空间。[35]
贝塔朗菲(L.V.Bertalanfy)认为系统是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各要素在系统中都具有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为智慧教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将智慧教室当作一个系统,以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的相互关系,调整系统结构来达到系统目标优化。在系统论的视域下,智慧教室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驱动下,结合信息通信技术趋势,深度融合软件和硬件与教学环境等要素,采取合适的教学活动策略,促进师生互动与体验,实现教学最优化的信息化系统。(www.daowen.com)
智慧教室的建设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国内有关智慧教室的概念至今虽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但是国内比较认可的观点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认为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室环境应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这种教室被称为智慧教室。[36]陈卫东教授认为智慧教室是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人机交互为特征,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37]
智慧教室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教学过程和测评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活动空间。智慧教室建设必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先进教育理念和多种创新教学模式,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将线下实体课堂教学与线上虚拟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同时,必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学全过程各要素的行为和状态数据进行汇聚分析,为教学评价、个性化学习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服务。智慧教室与多媒体教室的最大区别是教学时空全面拓展,教学交互更加方便,教学分析、诊断、评价更加数据化,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高度融合,全面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