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慧时代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学习空间重构

智慧时代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学习空间重构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空间重构”是近年来教育改革里面出现的热词,也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在2016年,《地平线报告》首次提出,对教学空间的重新设计是中期趋势。在国内,高等学校学习空间重构最初的响应者是图书馆。在整个空间改造中,满足学习者和教师的多元化需求是空间设计的头等大事。图3.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慧教学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智慧教室,体现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区空间”三位一体的概念。

智慧时代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学习空间重构

“学习空间重构”是近年来教育改革里面出现的热词,也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2018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中再一次提及“重新设计学习空间”的概念,这是近三年来《地平线报告》对它的第三次提及,不同的是它已经从2017年的“中期内趋势”成为“短期内趋势”,预示着改造学习空间这件事到了决策者们不得不将其提上议程表的时刻了。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其宗旨在于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对物理教学空间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帮助个体和群体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让环境为学习者的成长注入新的动力。

·当把不同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教室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教室应该做出何种形式的转变?

·当协作、沟通、交流成为教室的常态时,大学培养出的人将会是什么样子?

这些问题是最初大学进行学习空间改造的出发点。密歇根大学的“媒体联合体”(Media Union)是被广泛认为的第一个大学基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空间重构的案例,由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mes Duderstadt)在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时推动和实施的一项研究型大学创新发展实验。“媒体联合体”是一个在信息时代培养数字化生存与创新能力的新时空,它囊括了一个多媒体中心应该具备的一切,从视频、动画音乐工作站到最先进的视讯会议和演播室,通过把所有的信息技术集成在一个物理空间中,创造了一个“全数字化”(alldigital)的环境,人们在这里不会再遭遇到不断在数字环境和传统环境二者之间频繁切换的尴尬和无奈。

2006年,EDUCAUSE出版了Learning Space,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学习空间的专著。该书指出,学习空间,不管是物理学习空间还是虚拟学习空间,都应能让学习者聚在一起,让他们或是探索,或是协作,或是讨论。在2012年,美国学者Brooks对传统教室的教学成果和新型教室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后他认为,[28]不同的学习空间塑造不同的教学行为和不同的学习行为,学习空间和学习活动关系密切,特定的学习空间会激发和促进特定的学习活动。到2015年末,EDUCAUSE发布白皮书《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研究报告》(The Next 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A Report Research),这份报告指向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问题:为了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我们该如何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以使之支撑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该报告更多地着眼于数字化的教育应用和教学系统。在2016年,《地平线报告》首次提出,对教学空间的重新设计是中期趋势。两者关注角度不同,前者从系统软件角度出发,后者从物理硬件角度出发,但都体现了一种对未来教育的探索,那就是“促进创造、支持动态指导、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现在,学习空间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尤其是其作为学校教育变革的抓手,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

在国内,高等学校学习空间重构最初的响应者是图书馆。这源于图书馆本身的空间属性及跨界、综合基因。许多图书馆进行了空间的重新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设计用于满足读者的个人学习、团体协作、项目研讨、信息分享等多元化活动。

空间改造首先面对的一个关键词是:多元化。在整个空间改造中,满足学习者和教师的多元化需求是空间设计的头等大事。因为,在新型学习模式中,学习者拥有了不同的学习情境需求,不再是传统上那个被假想只有一种或少量几种需求的学生了。

从近期教室改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空间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教学方式的改变。(www.daowen.com)

2017年,北大开始改造地学楼,全楼33间教室中绝大多数改成研讨教室,这样的改造主要是为北大小班教学、小班研讨做环境准备。2016年,清华将三教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6张方桌围成一个圆桌展开讨论。

如果说其他学校的教室改造还是各自独立的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慧教室的改造则能看出与学校整体战略的融合。(见图3.4)

图3.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慧教学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智慧教室,体现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区空间”三位一体的概念。第一是多样化空间设计。教室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科技化、信息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空间的利用满足“教学、讨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教学要求。第二是课堂教学智能交互。教室将为师生提供更多交互手段,深化交互层次,课堂内可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手写交互、图像交互和视频交互,学生终端与小组讨论屏的交互,教学双屏与小组讨论屏的交互,小组讨论屏之间的交互,等等,课堂外可实现“异地同上一节课”,甚至可以邀请课堂外专家通过网络接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第三是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和分析。智慧教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把学生线上线下(虚拟课堂和物理课堂)的学习历程都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诊断,寻找学习的盲点,便于教师设计出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等,同时提供给学校的总体统计分析数据也会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第四是教室公告板及走廊。教室门口多出来了一个小屏幕,这个小屏幕其实是一个信息发布终端,利用云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实时的多媒体内容,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实现了高效的校园信息传播,还可以分时间段播放与本教室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作业等内容。第五是课堂场景自动生成。课堂场景自动生成系统能够真实记录课堂场景,无需教师操作,即可实现课堂场景的常态化录制,也可以直接用来进行课程直播,可以与其他教室进行远程互动,可以与会议室进行音频、视频交互。

对他们来说,重构教学环境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八个维度中的重要一环。他们从基础设施开始,打造了一个技术先进、充满交流乐趣的新一代学习环境,他们对环境的改造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融入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中。

学习空间的改造并非难题,难题在于当环境改变之后,高等学校的教育远景目标是否可以在此支撑下得到实现。因此,这样的环境改造必须要紧扣一个宏大的命题——新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也就是说,大学要创造一种环境和体系,使得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真正实现在学识、技能与智慧上的成长,同时,通过这样的过程,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勇于探究、善于合作的习惯与特质,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多元性的发展与变化。

当然,并非当物理环境改变,期待中的教育上的转变就会顺其自然地发生。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观念的改变。北京大学教授汪琼认为,在这样的空间重构中,一定要分清楚人机区别——哪些是由人来做的,哪些是由机器来做的。[29]她重点提到教师的角色,“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游花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引”。

未来的教师角色所承载的任务将与现在有所不同,传授知识和检查学生作业仅仅占教师工作的很小一部分,教师的最大任务将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教师的角色也将从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也应由接受者变成利用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主动学习者。

重构学习空间,不是重金打造各种智慧教室,或者随意挪动一下教室内的桌椅那么简单,其中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未来学校的格局、教室的布局、校园的环境、各种空间的重构,一定是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打造的,这点不能本末倒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