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学习者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离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学习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对学习环境的知觉对其认知和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支持学习者在交互中建构个人意义。因此,如何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学习环境设计的兴起源于社会文化的背景,物质技术的背景及认知科学、教育学、哲学思想与理论的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环境设计生长的土壤,社会发展需要是学习环境设计发展的直接原动力,现代科技发展为学习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认知科学理论揭示人们如何获得、组织、运用知识及技能,教育科学揭示教育的本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结构、教育制度、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等,哲学则为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一般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指导。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学习环境”进行了界定,典型的学习环境定义有以下几种。Wilson认为,学习环境是这样一个场所,学习者在这里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2]荷兰学者Kirschner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资料和教学辅助手段的地方,借助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去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去构建定向基础,决定他们将介入的目标与活动。[3]
国内对学习环境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6年,朱晓鸽在其论文中指出,学习环境指的是一种面对面的发生在学生与学习资源交流的学习过程。[4]武法提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5]根据这个定义,学习环境的要素就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而且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www.daowen.com)
何克抗、李文光两位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6]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人际交往。陈琦、张建伟两位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它包括学习者可能要利用的内容资源、技术工具,包括可能会发生交往关系的人,如教师、同学等,也包括作为学习活动的一般背景的物理情景和社会心理情景。[7]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学习环境”的内涵和定义:(1)学习环境最基本的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性的条件;(3)学习环境是为了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而创设的;(4)学习环境是一种学习空间,包括物质空间、活动空间、心理空间;(5)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密不可分,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静态的。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6)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处于主动地位,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7)学习环境需要各种信息资源、认知工具、教师、学生等因素的支持;(8)学习环境可以支持自主、探究、协作或问题解决等类型的学习。
人类学习环境的演化经历了从庠序、私塾、书院等私学,到太学、国子监等官学,再到“班级授课制”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8]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往往更加注重塑造自己的权威形象,地位、身份等与学生有着巨大的区别,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传道授业,往往是单方面的知识传输,较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也较少考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培训技能,但对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方面培养不足。即使在教学中能够考虑到师生互动,注重提问和回答,受条件限制,也相当有限。这些显然与当今智慧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在后期教学数据形成和统计方面也无所适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