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个隐喻在智慧时代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两个隐喻在智慧时代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看不到别的任何东西,这些人一直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洞穴隐喻”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在每个人所建构的世界之中。青蛙作为“老师”准确地讲出了“牛”这种动物的特征,鱼作为“学生”,很有学习兴趣,而且很认真地听讲。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图2.1鱼牛隐喻示意图

两个隐喻在智慧时代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洞穴隐喻

柏拉图(Plato)在其《理想国》中记述的“洞穴隐喻”,成为“现象与实在”问题的根源。柏拉图假设说,在一个深的洞穴中,有一个很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一些微光照进来。有一群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着,身体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在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火和人之间,有一些人拿着不同形状的东西走来走去,影子印在那面白墙上。由于看不到别的任何东西,这些人一直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后来,有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在终于看到了太阳照耀下的真实世界时,才知道原先以为的“世界”不过是光影造成的错觉。于是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描述真正的世界,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包括他在洞外看到的草草木木都不过是“幻觉”而已。

那么,真实的世界到底在哪里?“洞穴隐喻”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在每个人所建构的世界之中。在洞穴里的人看来,墙上的影子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而在走出了洞穴的人看来,阳光下的世界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每个人总是将其“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其实,不管是洞穴中的人还是走出洞穴的那个人,都是在他们的先前经历经验、此时的具体环境以及思维中的所思所想等具体条件下,共同建构了他们“真实的世界”。

可以说,“洞穴隐喻”给建构主义者的重要启示在于:每个人的真实世界只存在于他自己的思维建构中,知识也同样如此。

2.鱼牛隐喻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www.daowen.com)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如图2.1所示)

青蛙作为“老师”准确地讲出了“牛”这种动物的特征,鱼作为“学生”,很有学习兴趣,而且很认真地听讲。但在结果上,鱼心目中的牛却是一种“鱼化”的牛。

青蛙还对外面世界的鸟、人都做了描述,而鱼心目中出现的都是“鱼化”了的鸟和人。因为它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对他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在认知方面,人们以自己为准则,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虽然这是两则夸张化的寓言,但只要冷静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寓言的影子。

古希腊哲学的智者派代表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当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而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这全在于个人的感觉。“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实际上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尺度去理解万物。没有客观的真理存在,存在的只有主观的表象,没有普遍的知识,只有主观的意见。

图2.1 鱼牛隐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