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严抓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并要求高校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水课”就是质量不高的课程统称。陆国栋提出“三一机制”和“三自模式”。

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要求各高校严抓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并要求高校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金课”的提出不仅是因为高校课堂存在“水课”,更是由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金课”。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金课”,信息的碎片化需要“金课”,信息的丰富性需要“金课”,时代科技发展需要“金课”,人生成长更需要“金课”。

1.“金课”与“水课”

何谓“水课”?“水课”就是质量不高的课程统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指出,“水课”说严重点儿就是没良心的课。老师不用心教,学生也不用心学。简言之,“水课”就是低阶的、陈旧的、不用心的课。

何谓“金课”?“金课”就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这里所指的课程,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于“金课”的界定,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认为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认为“金课”是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自学都有较高要求。[13]

陆国栋认为“金课”的基本特征或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14]

(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永远是教学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教育部正在推行的“课堂革命”恰恰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而师生互动可以认为是“课堂革命”最好的切入点,也是最佳的评判点。互动可以分为五个层面,第一层为“单声道”,只闻老师讲;第二层为“Q&A”,偶闻简问答;第三层为“互动”,不仅是“教”,更是“学”乃至“研”;第四层为“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不惧权威,发散思维;第五层为“辩论”,如果师生能唇枪舌剑,妙语生花,岂不妙哉!总体而言,我们的教学大多还是处于第一第二层面,因为满堂灌是完成教学任务效率最高的途径。因为层面越高,教师就需付出越多,然而又很难评价,教师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关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不应该只是课堂教“知识”、期末考“知识”的状态。严格而言,缺乏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我们对于“考试”和“分数”过于崇拜,以为考得好,一切都好,而所谓考得好是以分数来衡量的。所谓“四考”定未来——初中毕业的“中考”,高中毕业的“高考”,不少人本科毕业考研究生的“研考”,还有不少人要考公务员的“国考”。实际上,只是考得好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试涉及的往往是知识,考得好表明他记忆力超群,或是揣摩标准答案的能力超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地投入,真正地有付出,更有收获,是值得不断探索的。

(3)严格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形成不良的默契,而是应该成为互相促进的教学共同体。学生给老师评价的打分越来越高,很少见到90分以下的评价,老师有时为了得到高分,讨好学生,或者怕学生不给高分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老师给学生的打分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些课程最低分都达到90分,课程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带来的效应是分数的虚化和过度高企。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给出了一些限制,比如90分以上不能超过多少比例,比如70分以下不能高于多少比例,否则成绩不予录入。当然,课程不及格比例过高也是不合适的,这与严格要求并不是等价的。

2.治理“水课”打造“金课”的若干途径

(1)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真可谓路人皆知,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即使做到了也还需要上升一个层次。因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尽管可以人人为师、能者为师、互为师生,但就其根本而言,是忽视学生的。那么,作为学生的“学者”该如何呢(注意,不是“考者”)?陆国栋提出“学者,所以悟道求业生惑也”,所谓悟道、问道、寻道,求是、求学、求真、求业,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才有可能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悟道求业生惑”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学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行为,高等教育还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出改变,这是基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判断做出的,即大学教育与中学区别不大,大学之间教学区别太小,中国大学教学与国外差别较大。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模式,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教师不习惯、资源也不够,我们必须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5]

(2)以考试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考试的作用和意义不须赘述,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基本做法就是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如果降到50%以下会怎样,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习过程加以评价?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互动、课后的复习或研习。陆国栋提出“三一机制”和“三自模式”。所谓“三一机制”,即“一门课、一千字、一刻钟”。对于通识课或者大类课而言,让学生写1000字的文章并不会太困难,甚至3000字或者5000字;对于专业课而言,让学生上台讲一刻钟也并非难事,并且我们发现,当学生上台讲述的时候,学生们的头是抬着的,“抬头率”十分重要。这样的“三一机制”,或许使得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有了真正的培养途径。所谓“三自模式”,即“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对于期中测验位于前20%的同学,可以申请不参加常规的期末考试,虽然不考,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考卷,把答案全面求解,描述这样出题的体会。学生也可以感受出题之不易,试题需要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谈何容易。如此设计,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学生必然能够站得更高、想得更多、看得更远,这也可以认为是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

(3)以学科为中心到以专业为中心的转变。

学科是重要的,科研是必要的,高校必须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对人才培养而言,特别是对本科人才培养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科要支撑专业,科研优势应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然而,“三重三轻”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即“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必须转向真正关注学生成长,亦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或称“成长是最大的成功”,我们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这是上下联,那么或许横批就是“教育之道”。学科的评价相对容易实施,主要的因素是科研;而专业的评价则要困难得多,主要的因素恰恰是教学。

治理“水课”、打造“金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最基本的是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行动,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智慧人才将成为支持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智慧课堂以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直击课堂教学问题,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课堂变革,重塑课堂生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向创新发展快步进发。我们希望,走向智慧时代的课堂变革将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新路向。(www.daowen.com)

【注释】

[1]陈琳,孙梦梦,刘雪飞.智慧教育渊源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2):13-18.

[2]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3]杨现民,陈耀华.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1.

[4]陈琳,刘雪飞,冯熳,陈丽雯.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8(8):15-33.

[5]陈琳,孙梦梦,刘雪飞.智慧教育渊源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2):13-18.

[6]邱艺,谢幼如,李世杰,黎佳.走向智慧时代的课堂变革[J].电化教学研究,2018(7):70-76.

[7]邱艺,谢幼如,李世杰,黎佳.走向智慧时代的课堂变革[J].电化教学研究,2018(7):70-76.

[8]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9]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10]习海旭,廖宏建,黄纯国.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设计与实施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7(4):72-76.

[11]邱艺,谢幼如,李世杰,黎佳.走向智慧时代的课堂变革[J].电化教学研究,2018(7):70-76.

[12]赵浚.智慧教育时代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建构[J].学术探索,2018(12):146-151.

[13]王竹立.论信息时代的“金课”[J].煤炭高等教育,2019(5):14-42.

[14]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15]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