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地区特殊的位置使其商贸活动极易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历史上,关中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时期,秦东地区曾经长期作为关中的东大门,是京师与东部地区连接的纽带,商贸地位极为重要。但在关中政治地位衰落时期,特别是在多个时期,秦东地区则成为不同政权或割据势力的结合部,也因此成为对抗、战争的前沿地区和彼此争夺的对象。这种局面往往对社会经济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商贸活动则首当其冲。近代以后,政局日趋动荡,特别是民国以后,军阀割据和频繁的战乱,对秦东商贸活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清末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几乎横扫整个秦东地区,起义过后,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元气伤尽。民国时期,尽管局势并不安定,但大体上还能够为商贸活动提供基本的条件,商贸活动日渐恢复并形成近代以来的鼎盛时期。借助区位优势,在本地区形成潼关、大荔(含今大荔朝邑)、合阳、韩城、渭南(今临渭区)等沿黄渭各县的商贸中心。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特别是山西、河南相继陷落后,秦东地区成为敌占区与后方的前沿阵地,商贸活动骤然衰落。曾经异常繁华的潼关、大荔、韩城不断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而无法从事正常的商贸活动,潼关县城直接处于日军的炮火射程之内而完全被毁坏,黄渭河运几乎中断,许多商家被迫向西迁移或关门。“同州皮货”业的衰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民国十五年(1926)后,兵连祸结,皮毛业日渐衰落。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城遭受日机轰炸,而后空袭频繁,皮业作坊无法正常生产,除少数作坊迁往甘肃平凉、靖远一带外,余皆歇业停产。久负盛名的‘同州皮货’从此销声匿迹。”[1]秦东地区的商贸活动从此衰落,再也没有得以恢复。此后,潼关、大荔、韩城这些曾经的商贸中心迅速消失。(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