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朝邑县志》的特点及研究成果

《朝邑县志》的特点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以康海《武功县志》和韩邦靖《朝邑县志》为代表的关中方志成为后世方志撰修典范,不受旧程式的约束。《朝邑县志》编修虽由知县王道主持,却必须向当地乡贤韩邦靖约稿。这是因为章学诚十分重视方志的体裁结构,认为方志作为一种资料性著述,贵在以严谨真实、全面准确著称,而《朝邑县志》以文才涣然称颂,于考证史料方面有明显不足。

《朝邑县志》的特点及研究成果

朝邑位于关中平原最东南地界,东临黄河,南靠渭水,西连关中平原,地势平坦肥沃,山川形胜,交通便利,号称“水陆码头”,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连接关中与山西及中原地区的咽喉枢纽,历史上所谓的河西道即指此处。殷商时期的芮国国都就在朝邑赵渡镇,东周时西戎之一的大荔戎沿洛河而下建大荔戎国,国都都王城即在今朝邑老城遗址南,唐朝初年在县域东部设置河滨县(后来改称河西县),唐代宗时期恢复朝邑县名,隶属同州府,此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都沿袭朝邑县名,1958年12月因修三门峡水库与大荔县合并,成为大荔县下辖乡镇。这儿自古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历史名人有韩氏兄弟、清代“救时宰相”阎敬铭、“硬人”张奚若等,现在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有岱祠岑楼、金龙塔、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等。

韩邦靖的《朝邑县志》分两卷七篇5700余字,分卷设篇,篇下直述,分总志、风俗、特产、田赋、名宦、人物、杂记。虽言语简略却字字言之有物,仅《总志》就囊括了行政设置、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人丁户口、文物古迹、商铺学校古道关隘、山川水系、历史掌故等诸多内容。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给与高度评价,认为古代地方志书没有比“韩志”更简短的了,但该书纲目完整全面,将其收录于“史部十一卷地理类三之都会郡县篇”。方志学家、史学理论家章学诚认为“韩志”是一篇没有韵脚的“朝邑赋”和划分门类的“朝邑考”。历代不断刻、印、抄、校,目前已发现44个版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等处均有该书藏本。[5]P334

韩邦靖《朝邑县志》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用词简练但内容简中有详,记录真实客观,文采斐然。为描述朝邑险要处地,无有过多修饰,仅引唐玄宗过蒲关诗“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盖入秦中”即表白一切。难怪清四库馆臣对《朝邑县志》评价极高:“书成於正德己卯。上卷四篇,曰《总志》,曰《风俗》,曰《物产》,曰《田赋》。下卷三篇,曰《名宦》,曰《人物》,曰《杂记》。上卷仅七页,下卷仅十七页。古今志乘之简,无有过於是书者。而巨集纲细目,包括略备。盖他志多夸饰风土,而此志能提其要,故文省而事不漏也。然叙次点缀,若有余闲,宽然无局促束缚之迹。自明以来,关中舆记,惟康海《武功县志》与此《志》最为有名。论者谓《武功志》体例谨严,源出《汉书》;此《志》笔墨疏宕,源出《史记》。然后来志乘,多以康氏为宗,而此《志》莫能继轨。盖所谓‘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者也。前有邦靖自序,又有康海序,末有吕柟后序,及朝邑知县陵川王道跋。并文格高洁,与志适相配云。”[6]P936

第二,格式创新。明代以康海《武功县志》和韩邦靖《朝邑县志》为代表的关中方志成为后世方志撰修典范,不受旧程式的约束。《朝邑县志》按事物性质列卷分篇,既结合实际,又符合逻辑,避免了格式上与其他志书的千篇一律。《物产篇》96个字分类记述15种地方特产:“朝邑无他奇产,……果则瓜桃梨枣,菜则韭蒜,药则麻黄甘遂香附枸杞,鱼则鲂鲤,畜则羊,服则木绵丝,丝出南阳洪者,断则易续,引之则长”[2]。《人物篇》略古详今,对古代事一笔带过,两千余字记述从汉、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贤人官吏到贞节烈女达170余人。(www.daowen.com)

第三,本土人记本土事。关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浓厚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方志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特殊的地域文化使关中方志独放异彩。韩邦靖作为朝邑本地学者,耳闻眼见家乡风土人情,资料收集和方志撰述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朝邑县志》编修虽由知县王道主持,却必须向当地乡贤韩邦靖约稿。王道作序即言:“川塬改革,此其大者而弗著,后之人何考焉?他可知矣。县尹陵川王君曰:‘是志且不传,然乌可以但已邪?’乃以五泉韩子,韩子于是乎编焉。”[2]。王道向韩邦靖约稿编写县志,内容主要由韩邦靖撰述,主持却是自己,在署名问题上就出现了王道修、韩邦靖纂的情况。

第四,体例完备。相比于宋元方志,明代方志“体例要完备的多,大致已经奠定了后世方志的成熟模式……本地名流学者主纂的修纂制度已经建立,……方志基本上是成于一人之手,此人即对全书负有文责”。[7]P487,这个特点《朝邑县志》体现得最为明显,虽言辞简略但门类齐全,归置得当,分类科学,结构严谨,排列有序,层次清楚,特色鲜明突出,对史料的选择求真求实,高度概括,不拘泥于过多的细节冗述,大刀阔斧,在记述家乡特产木棉丝时寥寥十四个字“丝出南阳洪者,断则勿续,引之则长”就写出了物产名、产地和特点,精练准确,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民生活。

当然,也有一些方志学家对《朝邑县志》提出批评,章学诚就认为《朝邑县志》“强分门类”,结构散乱,体裁不合史家正例。这是因为章学诚十分重视方志的体裁结构,认为方志作为一种资料性著述,贵在以严谨真实、全面准确著称,而《朝邑县志》以文才涣然称颂,于考证史料方面有明显不足。

再者,章学诚认为方志在记录人物时要直书人名,临文不讳。《朝邑县志》在记载韩氏父亲时只称“韩家君名”,使“至今人不知其父何名”;记载列女时首录“韩太宜人张氏”,这样的记录只能表明“韩太宜人张氏”“系邦靖尊属,但使人至今不知为何人之妻,何人之母”。这样“没其先人行事,欲求加人而反损”的记载缺乏实录,于后世而言不得不称其为一谬也。[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