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导与焦三爷的匠心匠情

吴导与焦三爷的匠心匠情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焦三爷是吴导借以言志的角色。焦三爷给徒弟传授技艺时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吴导将自己投射为“文化守灵人”形象,“焦三爷几乎是吴天明导演的自况与反身”。正如影片中焦三爷所说的唢呐匠要将唢呐吹到骨子里,现实中的吴导是在用灵魂和心血拍电影。

吴导与焦三爷的匠心匠情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融入了他全部心血及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在影片完成剪辑制作的一个月后,吴导去逝。因缺乏宣传发行费用,影片一直被搁置,历经波折,2016年5月6日终于与观众见面。围绕影片的宣传发行,公众舆论建构了一个比电影文本本身更富戏剧性的故事,电影人的纯粹的艺术追求与唯利是图的市场之间的对比,也引发了众多的讨论。同时,吴导作为第四代导演代表性人物,属于那一代导演的镜头语言,即非流行化的影像叙事及所遵循的艺术观念在电影中都较为明显,该片也成为第四代导演的影射:影片在电影市场的境遇恰同第四代导演的所坚守的电影艺术精神的遭际。

焦三爷是吴导借以言志的角色。在影片中,焦三爷是唢呐匠,是民间唢呐技艺的坚守者和传承者,吴天明导演是艺术巨匠,他执着于自己的艺术精神和信仰,宁缺毋滥,十年磨一剑。焦三爷给徒弟传授技艺时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导演吴天明曾说:“我爱电影,我这一辈子只干了这一件事情。”他不为钱拍片,而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在女儿质疑《百鸟朝凤》时他说:“我拍这部电影不是给现在的观众看的,我要留给未来。”他用行动捍卫着电影创作的尊严。创作方式上吴导遵循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让“体验生活、讨论剧本”成为演员的“必修课”。吴导将自己投射为“文化守灵人”形象,“焦三爷几乎是吴天明导演的自况与反身”。[3]200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所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百鸟朝凤》中的焦三爷形象就是吴天明;至少可以说在焦三爷形象上,熔铸着吴天明对人生、对艺术、对电影的深切感悟,熔铸着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熔铸着他与底层人物的血肉真情。”[4]吴导从《人生》(1984)、《老井》(1988)开始,其关注点从来没有离开过现代化进程中的底层大众,没有离开过在经济大浪淘沙中对“人性”的追问,从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于坚守。有评论者对照《人生》《百鸟朝凤》,认为前者是对“封建性”批判叙事,表达了追求个人解放的现代性价值观;而后者确将这种力量建构为维护乡村生活社会秩序的正面力量。无论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还是肯定,吴天明导演立足于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从人性的角度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人的关注,对时代的关注,对中国传统的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正如影片中焦三爷所说的唢呐匠要将唢呐吹到骨子里,现实中的吴导是在用灵魂和心血拍电影。(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