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东历史文化研究:影视改编凸显焦三爷、增强悲壮感

秦东历史文化研究:影视改编凸显焦三爷、增强悲壮感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片的这种调整寓意是非常明显的,将叙事的核心由唢呐曲“百鸟朝凤”在民间的逐步消亡转向唢呐艺人焦三爷师徒为唢呐技艺的民间传承所作的种种努力及执着的坚守,故事的情感基调由无奈的悲凉转向努力的悲壮。影片在故事情节上的微调凸显了焦班主对唢呐技艺的执守,增强了影片的悲壮感。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强化了焦三爷这一唢呐匠的形象,聚焦于以唢呐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承继中的尴尬处境。

秦东历史文化研究:影视改编凸显焦三爷、增强悲壮感

电影百鸟朝凤》是根据贵州青年作家肖江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描写了贵州修文县一支民间唢呐乐班两代唢呐艺人以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化的挤压下正逐渐消亡的过程。吴天明导演在改编时,将故事发生地挪移到他熟悉的陕西关中农村,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基本遵循原著,只在人物塑造上略作调整。小说中游天鸣的父亲与游天鸣的师傅分别作为老一辈对传统唢呐的欣赏者和演奏者,基本是平分秋色的;在影片中,焦三爷显然成为了故事的中心人物,原本发生在游父身上的情节嫁接到焦三爷的身上。影片的这种调整寓意是非常明显的,将叙事的核心由唢呐曲“百鸟朝凤”在民间的逐步消亡转向唢呐艺人焦三爷师徒为唢呐技艺的民间传承所作的种种努力及执着的坚守,故事的情感基调由无奈的悲凉转向努力的悲壮。吴天明导演正是要通过此片表达对市场大潮冲击下的民间传统文化衰败的担忧,表达对商业文化弥漫下电影艺术理念的坚守,影片本身就是导演感怀言志之作。

影片在故事情节上的微调凸显了焦班主对唢呐技艺的执守,增强了影片的悲壮感。原著中游天鸣的父亲病危之际,嘱托游天鸣卖掉家里的耕牛置办唢呐家什;一辈子钟情于唢呐的游父下葬时,身为游家班班主的儿子连最基本的四台也没给父亲凑齐以及在父亲坟前的追思等情节,在影片里,主人公置换为焦班主。另在窦老支书的葬礼上,小说写到窦老支书德高望重配享百鸟朝凤,可游天鸣却在大家期待的注视中说自己忘了,师父生气地折断唢呐转身消失在黑夜中,影片改编为天鸣因病不能吹,师父抱病坚持吹奏直至吐血昏迷,这是影片最让观众动容的一幕。原著中师父最后离开乡村在蓝玉的纸箱厂看大门,彻底放弃了唢呐技艺,而影片中,蓝玉从事的是古建筑修复,而焦师父是在遗憾与无奈中去世的,结尾哪个远去的背影永远定格在观众的脑海中。如果说原著中父亲的去世、师父的弃艺打工给人一种悲凉感,吴天明导演改编后的师父吹奏呕血、病危嘱托则奠定了影片的悲壮基调。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强化了焦三爷这一唢呐匠的形象,聚焦于以唢呐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承继中的尴尬处境。(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