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城范村遗址:新石器至汉代宏大文化丰富

韩城范村遗址:新石器至汉代宏大文化丰富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村遗址时代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韩城地区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汉代的人类聚落分布、文化类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灵井村在合阳县历史上比较重要,从以前征集的文物和新发现的遗址可以证明该遗址跨越时代长,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陕西省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人类聚落选址和文化分布及历史延续提供了有力的新资料。

韩城范村遗址:新石器至汉代宏大文化丰富

范村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现存遗址位于韩城市金城办事处范村北约200米,西距澽水河约150米。遗址东西约16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地表可见大量陶片。遗址东部断崖发现直径约2米、深约1.2米的带状灰坑,坑内夹杂大量器物残片。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泥质红陶器物残片,饰细绳纹、黑彩弧线三角纹;春秋战国时代泥质红、灰陶及夹砂灰陶残片,饰粗绳纹、细绳纹;汉代素面灰陶等残片。可辨器形有盉、笨、罐、鬲、盆等。范村遗址时代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韩城地区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汉代的人类聚落分布、文化类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牛北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现存遗址位于大荔县范家震南乌牛村东北250米处的一块台地上,东临黄河滩断崖,北临金水沟,西、南面均为冲沟,高出黄河滩和金水沟底50~70米。台地南部较宽较高,北部逐渐收窄,稍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70~200米。整个台地均为遗址区,地表陶片随处可见,台地南部有一座杨家城址,台地中部有一条浅壕沟(位于杨家城址北城墙外),壕沟北侧和台地东侧断面上暴露文化层,厚0.5~1.5米,长80余米,其中夹杂大量陶片、瓦片。从遗物分析,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至汉代,属于新石器龙山文化的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饰绳纹,可辨器形为罐、三足器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遗物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可辨器形为罐;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可辨器形为罐、豆等。牛北遗址面积大,时代延续长,内含物众多,文化层堆积丰富,对研究黄河西岸、渭北地区的历史,尤其是该地区的商周史有重要价值。

岔口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现存遗址位于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西北源头,石川河西岸黄土山丘顶部,东距咸铜铁路约300米,南临岔口村、距陕西省焦化厂福利区约500米,西距210国道约1000米。分布范围略呈长方形,东西约800米,南北约150米。地势呈缓坡状,现修为梯田耕地。地表可见较多陶片等遗物,田坎暴露有文化层堆积多处,文化层厚0.5~1.5米,距地表深0.5米左右,内包含有较多陶片、石块等物。采集标本主要以泥质红陶、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蓝纹、附加堆纹、戳刺纹、弦纹、素面等,另有弧线三角黑色彩绘陶片、磨光黑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盆、罐、钵、瓮、鬲、杯、瓶等及长方形磨制石刀1件,双面刃,中凿穿孔,长10.5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另外,还采集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外饰绳纹、弦纹的陶器残片和绳纹板瓦、筒瓦及菱形、回形纹方砖等。该遗址延续时代较长,对研究渭北地区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分布、文化内涵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灵井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现存遗址位于合阳县坊镇灵井村东、北、西三面徐水沟南侧黄土台原上。西北高而东南低,平面略呈长方形,略偏为西北东南走向,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20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地表遗物较多,尤其是东半部分,北段和东南各有东西向土崖,分别长约200米、300米,土崖上和四周分布有灰坑,文化层厚1~2.5米。灰层中散布有大量陶片。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灰、红陶片,饰以绳纹、划纹、黑彩绘纹、抹纹等。可辨器形有盆、罐、鬲、尖底瓶、钵、筒瓦、板瓦等。另外,遗址区内的村民曾在平整土地和农田耕作的过程中,发现过战国墓葬和其他小物件,这里还出土过青铜镜、铜甗、铜鼎和鸭头瓶等(县博物馆已征集)。灵井村在合阳县历史上比较重要,从以前征集的文物和新发现的遗址可以证明该遗址跨越时代长,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陕西省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人类聚落选址和文化分布及历史延续提供了有力的新资料。

马渡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现存遗址位于临渭区辛市镇马渡村东约50米,郑西高速铁路桥与渭富公路交叉处。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区内较为平整,地表遗物丰富,尤其是西半部北段的南北向土崖,长约60米,土崖上和四周分布有灰坑十多处,文化层厚1~3米。灰坑中散布有大量陶片,采集有泥质、夹砂灰、红陶片,饰以粗细绳纹、划纹、黑彩、附加堆纹、抹纹等,可辨器形有甑、甗、盆、罐、鬲、尖底瓶、钵、筒瓦、板瓦等。另外,遗址区西部南段散落有大量汉代陶器残片,西段北部还有汉代墓葬。该遗址跨越年代长、文化内涵丰富,是渭河流域罕见的早期遗址,为研究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西周、汉代聚落选址和渭河流域文化分布、文化谱系等提供了新资料。

西高槐遗址。秦汉—唐。现存遗址位于澄城县安里乡西高槐村南。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部分被村庄覆盖,在村道土坎及农田断层上发现灰坑两处,高30~100厘米,距地表50厘米,文化层多处厚30~50厘米不等。在遗址与村庄叠压部,村民谢继武家东墙外发现窑址一个,馒头形,长1.5米,高1.2米,距地表1米,壁厚10~30厘米,壁呈褐红色,内夹杂少量陶片。遗址南部有一残窑,形状不明,残长70厘米,高60厘米,壁厚9厘米,窑壁呈灰蓝色,距地表1米。断层上可见大量陶片、瓦片等。采集标本主要为泥质灰陶,纹饰以粗绳纹、细绳纹、卷云纹、素面为主。可辨器形有罐、细颈瓶、缸、盆等,另有外饰粗细绳纹或素面的板瓦、筒瓦、砖等残件。该遗址为研究澄城县秦汉—唐的聚落分布、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www.daowen.com)

桥峪古栈道遗址。汉代至元代。现存遗址位于华县大明镇南部秦岭峪道内东侧的花岗岩山体上。共发现7处85个栈孔,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是关中东部新发现的一处大型古栈道遗址,为研究关中东部与秦岭以南的交通、经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

寺坡冶炼遗址。汉代至明代。现存遗址位于蒲城县孙镇常乐村西150米。遗址分布范围较广,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2000米。地表散落的陶片丰富,文化层堆积厚达1.5~3米,包含物丰富,有泥质灰陶翁、罐等器物残片,还有冶炼窑炉、砖窑、冶炼废弃物、冶炼坩埚、金属冶炼漂浮物、泥质绿色琉璃瓦残片等。耀州瓷残片有7~8处灰坑暴露于断面,灰坑平面为不规则椭圆形,深约1米,土色青灰,内有黑陶盏残片、青瓷碗残片。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汉代至明代。现存遗址位于潼关县城关镇东约3000米的禁沟西岸上,北起港口镇苏家村源头,南至安乐乡秦岭蒿岔口。遗址范围南北长约15千米,东西宽约50米,分布较广,其形状呈锥体。台体夯筑,底径5~15米,夯层厚0.09~0.15米。现存20个烽火台,其中呈圆锥体的有10个,呈方锥体的有10个。遗址沿用时代长,数量多,构架完整,总体保存较为清晰,是魏长城南段不可多得的烽火台群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构筑有重要价值。

明月寺遗址。唐代至清代。现存遗址位于富平县薛镇底店管区九龙村武西组明月山巅,寺始建于唐,清末迁至山下。遗址南北长126米,东西宽25米,占地约2150平方米,整体呈不规则形。寺庙建筑坐北面南,分别建在山顶的四个台面上。现保留有真人洞、蓝氏圆寂洞龛和佛洞各一座。真人洞面阔4.9米,进深4.36米,高3.1米,石砌墙,三架梁,窑洞式棚顶,门楣篆书“真人洞”三字,门楹楷书对联“学贯阴阳参天地,道济群类大生来”。佛洞为窑洞式石砌建筑,面阔6.6米,进深4.6米,高3.6米,方形门,门额浅浮雕博古图,左右门楹行书对联“宝树缤纷联贝叶,昙花缭绕舒金光”。佛洞西侧残留石砌围墙17米,折线形,残高2.6米,墙宽0.95米。蓝氏圆寂洞龛为石砌,残高1.6米,残宽1.7米,深1.2米。遗址上可见大量砖、瓦、石构件等,砖有条砖、方砖,纹饰有粗绳纹、短绳纹、手印纹、花卉等;瓦有大小不一的筒瓦、板瓦,分釉面和素面两种,质地有灰、白陶,内饰布纹;石构件上高浮雕人物、鼎、花卉纹、文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