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案例分析

陕西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艳秋张红英摘要: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掌握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认识状况,按照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要求,渭南市宗教局制作了《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问卷》,向渭南地区三所高等学校发放。

陕西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案例分析

韩艳秋 张红英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摘 要:对当代大学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要求,渭南市宗教局专门制作了《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问卷》,向渭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并进行了回收和整理分析,以期对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宗教信仰认知、对国家宗教政策了解情况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宗教信仰;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

作者简介:韩艳秋(1973— ),女,陕西西安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宗教学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张红英(1964— ),女,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统战部部长,主要从事党建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宗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化现象,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给予关注和进行研究,关系到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的未来发展。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和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为了掌握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认识状况,按照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要求,渭南市宗教局制作了《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问卷》,向渭南地区三所高等学校发放。我校作为渭南地区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分析工作,并对调查成果进行了一定总结,形成本文。

一、问卷分析

本次在渭南师范学院开展的调查,覆盖全面,共向涵盖理工、文史和艺术类学科的11个二级学院的1000名校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938份,其中有效问卷880份。本次的调查对象以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主,出生时间在1994年到1997年之间。其中汉族学生844人,回族学生11人,藏族学生6人,满族学生4人,苗族学生4人,蒙古族学生3人,维吾尔族学生2人,朝鲜族学生1人,布依族学生1人,仡佬族学生1人,塔吉克族学生1人,哈尼族学生1人,水族学生1人。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整体而论,回收的880份有效问卷中,无宗教信仰者752人,所占比例为85.45%;有宗教信仰者共128人,占比14.54%。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群体是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为思想主流的。问卷的回答情况也反映出,无论自身是否有宗教信仰,大学生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基本比较客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宗教与迷信区别开来,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宗教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情况,需要区别有信仰和无信仰两种情况具体分析:

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对于宗教和有宗教信仰者的看法和态度,较为宽容平和,但这种宽容平和,许多情况下是伴同着由于“不关心”而产生的“无所谓”态度,以这种态度作为导向,大学生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有关问题认识程度较为粗浅,了解笼统模糊,缺乏对相关问题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辨析。另一方面,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们这种不关心和无所谓的态度,也延伸到对于国家关于宗教的政策法规、学校的宗教教育管理工作上,表现为同样认为这些都与自己无关,“无所谓”,较为漠视。如自身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在被问及“如果你身边有宗教信仰者,你的态度是什么”,大多数回答“基本理解”和“无所谓”。而对于“你是否了解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的问题,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选择“非常了解”的12人,“比较了解”的169人,“无所谓”的103人,“不太了解”的389人,“完全不了解”的79人。可以看出,对于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亟待进行。(www.daowen.com)

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其信仰选择呈现多元化特点。调查显示,128名有信仰者中,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各占一定比例,总体呈现分散态势。其中信奉佛教者59人,所占比例为46.09%;信奉道教者25人,占19.53%;同时信奉佛教、道教者2人;信奉伊斯兰教者10人,占比例为7.8%;信奉天主教者11人,占比8.59%;信奉基督教者21人,占比16.4%。可以看出,信仰佛教、道家和基督教的学生人数较多,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信仰佛教的学生,约占信教学生的半数。与其他地区调查报告比较,我院调查结果呈现佛教信仰人数和比例较高的状况,与我院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情况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信仰佛教的学生中藏族学生6人,蒙古族学生2人。从信仰的选择来看,显示出文化传统的影响力: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佛教自汉朝末期即传入我国,经过了二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佛教和道教在中华文明中历史悠久,对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也更深远广泛。从调查所获得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和道教对现当代人仍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

其次,我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体现出较为个体化、内在化的特点,这可以从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看出。如对于问题“你是否了解我们学校附近与你宗教相关的场所?”128人中,有100人回答“不了解”,只有18人回答“了解”(其中信仰伊斯兰教4人,信仰道教4人,信仰佛教2人,同时信奉佛、道教2人,信仰基督教1人,信仰天主教3人,对这一问题还有10人未作回答)。这一结果显现出我校的信教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或很少参与校园周边的社会化宗教活动。对于具有关联性的其他问题,如:“你在大学就读期间是否从事宗教活动,主要在哪些场所从事宗教活动?”信教学生中选择“没有从事过宗教活动”的71人,选择“从事过,校外(寺庙、道观、教堂、清真寺等)”选项的共35人,就这35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进分析,考察他们对问题“你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是多少”的回答情况,其中答“不固定”者14人,每年至少1次者6人,每月至少1次者5人,每周至少1次者7人。如上分析,反映出我校大学生与校园周边的社会化宗教活动、宗教组织联系不多,彼此的影响不大,我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多呈现内在性,处于一种个体化状态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问题“你在大学就读期间是否从事宗教活动,主要在哪些场所从事宗教活动?”的问题,还有选择“从事过,校内(操场、宿舍、教室、图书馆等)”选项者17人。

这种个体化、内在化的特定,还导致一些消极影响。体现在调查中,一些信教学生对国家有关宗教政策法规的认识不清,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如有的信教学生对于问题“你是否了解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回答为“比较了解”;对“你对大学校园从事讲经、诵经和传教等宗教活动怎么看”“在大学校园内能否公开传教”,却回答“赞成”“能”。还有的对政策法规认为“无所谓”“不太了解”,大学校园能否进行宗教宣传活动也“无所谓”。

从信仰的发生意义考察,问卷中对有宗教信仰者和无宗教信仰者分别提问。对无宗教信仰者,在被问及“你不信仰宗教的原因”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对宗教没有太多的了解,谈不上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或回答“其他原因,说不清”。呈现出认识的模糊性;对于“如果你参加宗教活动,那么可能促使你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一题的回答,回答“祈福”和“好奇”的人不在少数。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多为陪同、好奇,还有个别是为了“祈福”,表现出一种模糊的不确定心理状态。这部分人中,未来在生活中的特定境遇下,也有一些可能会选择宗教信仰。

从信仰的发生学而论,个体信仰的产生和选择,与民族、文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密切。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显而易见:受到各自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6名在校藏族大学生全部信仰佛教;蒙古族在校大学生3人,其中2人信仰佛教;在校回族大学生11人,信仰伊斯兰教10人。这些民族的文化对个体宗教信仰影响较为典型。其他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影响和个人原因等。对于问卷问题:“你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61人选择回答“受家庭及身边人影响”;15人选择“因自身民族原因”;20人选择“因个人感情受挫”;7人选择“因身体生病”;2人选择“因事业受挫”;4人选择“因信教能消灾免祸,保平安”;9人选择“内心需要,精神寄托”,另外还有1人选择“其他”,并注明为“觉得有趣神秘”。可以看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宗教信仰的发生和选择非常重要;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因需要心理支持而寻求和选择宗教信仰的也不在少数。需要讨论的是,这道题的设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从宗教信仰的发生性研究,信仰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虽然本题要突出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将此题设为单选,“限选一项”,仍有10人选择了超过二项的选项作为回答。而且其中有些选项设计得指向性不够明晰,有雷同重复感,建议进行调整。

二、问题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获得了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关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也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宗教教育与宣传、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照。这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注意。

1.问卷设计的问题。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整体而言内容较全面,触及问题关键,说明性较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问题设计笼统,答案含混,如对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提问“你不信仰宗教的原因”,给出四个答案选项,分别是:“对宗教没有太多的了解,谈不上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感觉宗教的思想和社会的主流思想相反”,“感觉宗教的东西虚无缥缈,与自己无关”,“其他原因,说不清”。这些答案的感性化意味过重,区别度和针对性不强,解释指向不明晰。在该问题的回答中,出现一名学生对这四个选项都未选择,在答案上另外书写“共产党人,无宗教信仰”的现象,另外还有两人对这一问题未作答。另外如前所述,对有宗教信仰学生的问题:“您信仰宗教的最主要原因是(限选一项)?”给出9个选项:A.受家庭及身边人影响;B.因自身民族原因;C.因个人感情受挫;D.因身体生病;D.因生活困难;F.因事业受挫;G.因信教能消灾免祸,保平安;D.内心需要,精神寄托;I.其他(请注明)。这些答案区分度和指向性有些不够,有的流于雷同细碎。建议应结合宗教心理学,设计更有区分度和指向性,能更深入地折射社会问题的选项。

2.加强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宗教相关理论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教育宣传,正确引导学生。现阶段,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渭南师范学院对此一贯重视,坚持和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富有成效。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有无宗教信仰,大多数学生对国家有关宗教的具体政策法规了解不够,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专题性教育宣传工作。在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用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宗教观教育和引导学生,并更积极地开展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把工作做扎实、做细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宗教知识、政策和法规知识的教育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坚定信念。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多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工作,如举行知识竞赛、开展主题辩论赛、专题报告征文等,使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产生深入探究和客观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的观念,获得真正的教益。

3.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研究应该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形成一定的周期,开展时段化系列调研,对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等信息及时掌握,正确引领,以促进社会稳定,有助于文化发展。在调研中应逐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题考察。如以年度为周期,定期跟进考察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变化;注意观察有宗教信仰的在校大学生与校园周边宗教组织的关系情况。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及延伸性的问题,如深入考察学生对宗教和迷信的区别能力;通过考察对宗教经典、宗教人物阅读和了解程度,进一步了解信仰者所达到的信仰层次,拓展考察信仰者的宗教观念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将宗教信仰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无宗教信仰者进行比较研究;在今后进一步的工作中,可以采取适当形式,对典型个案进行跟踪和深入研究等。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影响很大。大学是人生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加强相关研究,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