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华 易 杰
摘 要:反映秦汉时期汉语语言的重要古籍文献《史记》,在很多《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会有其一定的篇目选用,因此,作为古代汉语学习的语料文选,其词语注释显得尤为重要。今就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文选《史记·孙膑》学习中发现的几处注释疑问,稍作浅陋商榷,以求教大方之家。
关键词:《史记》;《孙膑》;注释;商榷
基本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史记》对汉语词汇继承与发展贡献研究(13K104);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史记》词汇与汉代文明研究(15JZ02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史记》军事词汇与文化研究(201510723664)。
作者简介:朱成华(1974— ),江西抚州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史记》与汉语史研究。
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1]是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最权威教材之一。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继承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诸多优点,是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教材,影响很大,曾得到多项奖励。在其《史记》文选中,选录了《史记》卷六十五也即第五篇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孙膑列传,并独立成为一篇——即《孙膑》。
郭锡良等主编之《古代汉语》教材经多次修订几近完善,然而在学习《孙膑》该篇文选时,且因其作为古代汉语教材使用,发现某些注释存在注释不当或注释不足等微瑕,故不揣浅陋,稍作论证,以求教于方家。
1.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1]200
文中“膑生阿、鄄之间”中的“阿”“鄄”,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阿: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阳谷县附近。鄄: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鄄城县。”[1]201
按:文中“阿”“鄄”二地注解似乎不够具体。张大可先生以为,“阿”是“古邑名,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之阿城镇。”“鄄”即“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北。”[2]1336并且吴树平先生猜测,“孙武这支后裔可能是在吴灭国后回到齐国。”[3]2062故文选或可据此补足该注释。
2.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1]201
按:文中“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中的“千金”,郭锡良《古代汉语》未作注释。其实,此处稍作注释,以具体了解“千金”是多少。“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韩兆琦认为,秦以一镒(重二十两)为一金,汉时以一斤为一金。[4]3803类似的,又如《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九》:“异乎勇进忘退,苟得患失,射千金之产,邀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载蹶而坠其贻宴,或蹲乃丧其贞吉。”
3.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1]201
文中“及临质”,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及:等到。临质:指临比赛的时候。质:双方找人评定是非。这里指比赛。”[1]202
按:此处“及临质”的“质”并非其上所释“双方找人评定是非”之义。《史记》之《索引》曰:“按:质犹对也。将欲对射之时也。”[5]2163泷川曰:“质,射侯也。”[6]3304可见,“质”即箭靶。“临质”本指临射,此处盖以赛射比喻赛马,而“临质”在此即如上注释所云“指临比赛的时候”。
4.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1]202
文中“遂以为师”中的“师”,郭锡良《古代汉语》未作注释。
按:此处之“师”,可作注释,因下文还有一个“师”字,与此“师”意义不同。下文“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1]202中的“师”正如教材所注“师:此处指军师,和上文‘遂以为师’的‘师’不同。”[1]203而此处“遂以为师”中的“师”当解为“老师”。
5.居辎车中,坐为计谋。[1]202(www.daowen.com)
文中“居辎车中”中的“辎车”,郭锡良《古代汉语》注为:“辎车:有帷的车。”[1]203
按:该注释较为简略,可以补足一些信息。如吴树平先生《全注全译史记》注曰:“‘辎车’,辎音zī,一种驾牛的载重车。古代军将皆乘战车亲战,孙膑残废,不能乘战车亲战,所以只能居辎车中指挥。”[3]2063这种“辎车”,正如《汉语大词典》第九卷所释,即“古代有帷盖的车子。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史记·穰侯列传》:‘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后汉书·桓荣传》:‘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7]1296韩兆琦《史记笺证》注:“辎车——有篷盖的车,区别于当时的一般兵车。《汉书·张良传》师古注:‘轴车,衣车也。’”[4]3804
6.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1]202
文中“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大意是,解乱丝不能整团的抓住了去拉。杂乱纷纠:指乱丝。控:引,拉。捲:指捲起来的乱丝。”而“救斗者不搏撠”则释为:“大意是,劝解打架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方去搏击。撠:弯起胳膊去拉住东西。这里指打架的人互相揪住。”[1]203
按:《史记》之《索引》曰:“按:谓解杂乱纷纠者,当善以手解之,不可控捲而击之。捲即拳也。刘氏云‘控,综;捲,缩’,非也。”[5]2164韩兆琦先生注曰:“控捲:引拳相击,指乱砸。控:投。捲:通‘拳’。”[4]3804张大可先生亦将该句“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理解为:“解开乱丝不可以用拳头乱砸。”[2]1337可见,郭锡良《古代汉语》教材将“捲”理解为“指捲起来的乱丝”不确,其义当为“拳”。
而“救斗者不搏撠”,《史记》之《索引》注曰:“救斗者当善为解之,无以手助相搏击,则其怒益炽矣。”[5]2164韩兆琦《史记笺证》注曰:“凌稚隆引余有丁曰:‘撠义当为击,非矛戟也。’”[4]3804王利器《史记注译》注云:“撠,击刺。”[7]1637由此可见,教材将“撠”理解成“弯起胳膊去拉住东西”似有不妥。
7.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1]202
文中“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中的“收獘于魏”,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收獘于魏:对魏可以收到使它疲惫的效果。獘:通‘弊’,疲惫,指力量削弱。”[1]203
按:《汉语大词典》第五卷“獘”第二条注释为:“獘,通‘弊’。疲惫;困顿。《史记·陈涉世家》:‘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獘,可以得志于天下。’”[7]102
而对于此处“收獘”之义,韩兆琦认为,“收獘:收拾疲敝之敌。”[4]3805根据上下文意,可依此解。
8.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1]202
文中“与齐战于桂陵”中的“桂陵”,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桂陵:魏地。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1]203
按:关于“桂陵”所在之地,还有一说。如韩兆琦先生认为在“今河南省长垣西北”。[4]3805张大可先生看法与此相同。王利器先生《史记注译》则如此注释:“桂陵:魏地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8]1637至于“桂陵”到底是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还是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有待进一步考证。作为教材,可以依王利器先生所注释说解。
9.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1]203-204
按:文中“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中的“倍日兼行”,中华书局版《史记》作“倍日并行”。[5]2164韩兆琦先生《史记笺证》注云:“倍日并行——犹言‘昼夜兼程’,一日变作两日用,两路并为一日行。”[4]3807王利器、张大可、吴树平等先生所注译的《史记》版本皆为“倍日并行”。不知郭锡良《古代汉语》所选《史记》所依版本为何。或许是编者误写。
10.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1]204
文中“暮当至马陵”中的“马陵”,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马陵:魏地。在今山东鄄城县。”[1]204
按:上文中的“马陵”所在地,有异说。如王利器先生《史记注译》认为:“马陵:魏国地名。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8]1637张大可先生同此说。吴树平先生在《全注全译史记》注云:“‘马陵’,齐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莘县西南(二说地点相近)。”[3]2065韩兆琦先生则认为,“马陵——古地名,有说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钱穆引《正义》说以为在今河南濮阳县北,二说所指的方位大致相近。近来有说在山东郯城,荒远不足取。据史文原意,应在魏国境内的大梁以东。”[4]3807可见,“马陵”之地所在,目前学界尚有争议,有待学者进一步考证。作为古代汉语教材,可依实情作说明。
总之,作为古代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古代汉语》,其对词语的注释应当经得起推敲,合乎古籍原文之意。而当前各大高校仍采用的最主要教材之一——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自其初版以来,经过多次修订,不断地吸取最新的科学合理的注释,使得该教材与时俱进,渐趋完善,这对于使用该教材的师生来说,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正如史佩信先生所言:“笔者在高校从事古汉语教学20多年,使用过不少《古代汉语》教材,比较下来,还是觉得郭本《古代汉语》相对精到,更适用于教学。正因为如此,我们殷切地希望郭本《古代汉语》编者能在广泛听取使用者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订,力求精益求精。”[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