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两千年来我们的思维定势都是按照儒家的思路,将强秦的灭亡完全归咎为苛政,导致官逼民反,并把统一货币简单地看成是好事,而忽略了其本身所具备的复杂内涵。货币是经济的基础,但因为货币的间接性,使其隐蔽于诸多经济现象背后,人们很难发觉货币其实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1]1442天下统一了,全国使用同一种货币这当然是正确的决策。秦始皇选择秦“半两”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也有他的考虑。按阴阳五行的说法,秦属水德,水色黑,终数6。因此,秦国服饰皆尚黑,并视6为吉祥数字。当时一两等于24铢,半两为12铢,是6的倍数,故而“半两”钱深得秦始皇青睐。为了确保“半两”钱的分量,除坚决杜绝私人铸钱外,当时还特地造了一种重四两的权钱作为衡量的标准。一枚权钱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轻于一枚权钱的重量,就说明不符合标准。[5]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东巡途中。“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1]758而这次发行的秦“半两”,比秦始皇在世时的货币质量差很多。原有的“半两”钱数量虽少,供应不足,但胜在货真价实。胡亥当政时,国库空虚,铜不足,已造不出“重如其文”的秦“半两”,只得改铸轻钱[6]。货币一乱,国家也就乱了。这种变相搜刮民间财富的做法,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加上统治者推行的严刑峻法等暴政,轰轰烈烈的全国范围农民起义终于爆发。(www.daowen.com)
在统一货币之前,六国市场中的货币供应主要来自本国的铸币商,虽然种类繁多,但已经流通了数百年,而且供应充足。六国民间百姓毕生的财富积累,都是用本地货币来计算和储存。强制推行秦“半两”会马上带来出乎预料的局面:强令废除旧币,会使各国原来用旧货币计算的民间财富迅速贬值,不分贵贱所有人的财富都会缩水,从而引发大范围的恐慌。民间为了获得合法货币进行交易,不得已快速、低价抛售财产,导致“物贱钱贵”。相对于民间财富贬值,秦“半两”的购买力则会大幅度升值,民间为保值增值,会囤积秦“半两”,而不是拿出来消费流通。这样一来,便产生严重的通货紧缩,想买的人无法买到,想卖的人卖不出去,其结果必然是商家被迫关门裁员,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并导致经济短时间内进入大萧条,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大范围经济动荡。
面对窘境,政府却无法铸造出足够的货币以解决供需矛盾。因为政府是行政指令驱动,而不是市场指令驱动。政府把铸币权强行从民间收缴,货币供应量由政府指令决定,不能擅自铸币,需要层层批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反应速度要远远慢于市场的变化。而当合法货币只有一种完全垄断的货币时,缺少其他币种的竞争,政府就会对货币上下其手,偷工减料。秦二世发行大量经过缩水的劣币,以严刑峻法强迫百姓接受,这实际上是以通货贬值的方式,变相掠夺民众的财富。在这种状况下,真正有能力抵抗政府政策的,恰恰是那些六国残存的旧贵族,大范围的经济动荡为他们的造反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帝国灭亡的丧钟就这样被敲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