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续孝公、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王六世余威,自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至公元前221年,九年间以风卷残云之势扫灭六国,统一宇内,可谓睥睨古今,不可一世。统一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首议尊号,他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1]236经过讨论,最终采用上古“皇”“帝”尊号合并在一起,称为“皇帝”。他认为以前天子王侯用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1]236,于是废除谥法,以数为计,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无穷。天子称皇帝,改百姓之名为黔首。司马迁评述道:“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1]276后来他在各地所立的纪功碑上,到处都有这种表述,以显示他这是超越历史,功德空前的一个大时代、大帝王。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紧锣密鼓地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包括废除封建设置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强行迁徙六国贵族和平民,要他们到关中看护王陵,或者迁往西南边远地区,从事开矿、开盐井等苦役。
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志得意满的始皇帝又开始续写新的“大手笔”。公元前217年,派出50万大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天两广地区的越族发起南征之役。经过四年征战,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2]277公元前214年,又发兵30万北击匈奴,夺回河套等地,沿河筑44县城,移民垦守。[1]2886此时秦帝国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东北迤至辽东,其规模远超三皇五帝以来的任何一个朝代。
秦始皇的“大手笔”还包括兴建一系列浩大工程:将原有秦国、赵国、燕国的北边长城,加以扩大修葺,连接起来,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起伏蜿蜒,长达五千余里,号称万里长城;[2]279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畅通全国——其横贯线东北达燕齐,东南达吴楚,其纵贯线北至九原,南至零陵;开凿鸿沟,引河水入汴,疏通淮水支流以利水运。这些工程中,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侵,而驰道河渠的开辟,则在便于运输交通的同时,也为军事上的控制和皇帝巡游提供了方便。(www.daowen.com)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早已形成一种纯讲利害不讲感情的政治传统,到后来更把百姓看做工具,当成奴隶。当时的民众负担极重,徭役三十倍于前代,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前代。[3]1137一批批贫苦的百姓被强征到边疆去当戍兵,他们多数一去不复返。如果说启动有益于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工程尚且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另外一些纯粹为了皇帝个人淫乐而大规模修建的宫室及求仙等场所,则是最令百姓切齿的。秦统一之后,仿照各国的宫室图样,沿渭水之滨建造了很多宫殿,里面装满从列国掠夺而来的金玉珠宝、钟鼓美人。秦始皇还想死后延续他的幸福,在骊山之旁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墓。有人作过估算:造宫室坟墓需要150万人,守五岭需要50万人,防匈奴需要30万人,筑长城需要50万人,加上其他杂役,总数不下300万人,超过当时全国人口2000万的15%,[4]104耗费之大,以致民穷财尽。百姓活不下去了,别无选择,只有反抗一条路。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皇帝巡行到阳武县(今河南阳武县)博浪沙中,有刺客投掷大铁锤行刺,虽然误中副车,他本人却惊出一身冷汗。[1]249三十一年(前216),在咸阳微行又遭遇刺客,幸亏左右武士将刺客杀死。三十六年(前211),东郡某地天降陨石,不知是谁在陨石上刻下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1]259始皇闻之大怒,将石旁的居民捉拿全部杀掉。这一类的事件说明,采用极权政治,无论施加多大的压力,也压不住人民的忿怒,这个政权已经开始出现动摇的征兆。秦始皇好大喜功,一方面怕死求长生,一方面又拢权好事,事必躬亲,每天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他又好谀恶直,忌讳最多,尤其不许人谈病说死,三十七年(前210)他最后一次巡行途中,积劳发病,情势已危而臣子却无人敢言。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的始皇帝,便匆匆走完49岁的人生旅程。
秦始皇去世之前,各种社会问题聚集成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对此他似乎已有所察觉,知道自己把弓弦拉得太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信——两年前,扶苏因坑杀儒生之事几次劝谏,惹得秦始皇发怒,让其到边疆监督蒙恬军。皇帝这时召回长公子,就是要让他继承大统。这也许意味着,将要按扶苏的主张改变现行的某些政策,包括一些严酷的法令。或许这正是秦始皇在临终前希望多少有些改变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