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立身及立国之标签,乃“武功”也。秦人好战尚武,见于史册歌集。《史记》记载了很多秦的战事。“武公元年,伐彭戲氏。”[3]182“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蕩社。”[3]181“缪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3]185“秋,缪公自将罚晋。”[3]186“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遂霸西戎。”[3]188秦自开国就在历任君王的统率下进行了多场战役,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诗经·秦风》10篇,多数是战争之歌。如著名的《无衣》篇就是其中的代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评此诗“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4]2998可见秦人尚武之气概。朱熹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5]321其实,秦人好战本性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地理文化原因的。秦族最早成长于与戎狄战火的硝烟中。战国时期,华夏大地长期处于割据战乱的局面,群雄争霸,战事不断。早期秦民偏居西陲,生存环境险恶,长期与西戎、犬戎等为邻,不时受到他们的侵扰,互有攻伐。从秦襄公开始,秦才日益强大,逐渐加入中原逐鹿的战争中。由此,秦人开始了拓疆扩土,扩大影响的全面战争中。在不断的主动与被动的战事中,秦人作战能力客观上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彪悍英勇、好战尚武的性格。而且,有学者认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6]335。西周社会繁荣兴盛时,秦人还在西陲过着戎狄式的游牧生活,“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䝠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3]2883正是因为处于戎狄的范围圈,所以早期秦人的生活习性也与戎狄相近,秉承游牧民族强悍、尚勇好战的性格。这也是秦人尚武的另一个原因。
以武成名的秦国,盛产有勇有谋的大将。《史记》中记载的属于本土的著名战将有《白起王翦列传》中的白起、王翦与王贲父子;《穰侯列传》中的穰侯;《樗里子甘茂列传》中的樗里子;《秦本纪》中的司马错等等,而在秦国建立功勋的异国战将也不乏其人,诸如《樗里子甘茂列传》中的甘茂和甘罗父子;《蒙恬列传》中的蒙骜、蒙武父子;《白起王翦列传》中的李信;《秦始皇本纪》中的桓齮等等,他们为秦的称霸立下了赫赫战功。(www.daowen.com)
尚武的文化精神,使秦不断发展壮大,随之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同时,勇敢无畏、果敢坚毅的“战斗精神”也使秦文化如汩汩泉水一般吐故纳新,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大胆开拓、锐意创新、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和开放精神,影响了秦的方方面面,使秦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从而一扫其愚昧落后、弱小之国的面貌,跻身诸侯大国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