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艺峰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摘 要:在古代梦书里,山岳入梦有特殊的隐喻意义,而梦游华山及其重述则在古代文化书写传统中占据着某种特殊的位置。陆游的“梦游华山诗”具有咏怀诗的性质,它体现出诗人的政治责任感和个体感觉慰藉,从而形成相互矛盾的双重旨趣。陆游身处中古文化变革的现场,他所面临的矛盾显示出中国古代士人建构生活世界必然要解决的根本性悖论,也是中国文化进入前近代社会之后必然要解决的文化难题。
关键词:梦游华山诗;陆游;生活世界;(www.daowen.com)
作者简介:党艺峰(1966— ),陕西合阳人。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地方文史研究。
古人有卧游天下的习惯,这可能是受制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然而,卧游天下往往必然借助图籍为媒介。梦游名山大川与此不同,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因为惜别的情景激发出诗人的想象力所导致的结果。不过,偶然以梦游为引导而写作诗文,可以看作是作家出于求新求变的动机而刻意为之,但对于陆游来说,他的梦游华山诗则显然有另外的意味。
在历代咏华山诗文中,以梦游华山为题的自成一个类型,就单个作家来说,陆游留下的诗词数量是最多的。而陆游“梦游华山诗”的意义和特殊性还不完全是来自于数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些原因。首先,陆游多梦,也尤其喜欢在诗词里重述梦境。在精神分析学意义上,梦的成因是个体意识对心理世界中无意识领域的干预、遮蔽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形,而精神分析仅仅是一次重述梦境的语言实践。如果说职业的精神分析师的重述梦境是从自己关于人性的先验假设出发揭示个体无意识领域的本真状态(即所谓本我),那么,梦境主体的重述行为则是借助语言实践达成梦境合理化的目的,也就是要促成无意识领域变形的合理化,其操作形式是加工在梦境中显示出的碎片化的素材,最终形成具有内在自足逻辑的叙事。陆游的重述梦境也同样如此。不过,在个体意义上,梦境的生成和重述都根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然而,从陆游一生的行踪看,其旅痕不曾沾染关中的黄土地,因此,华山能频频进入陆游梦境就恐怕只能从其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视域寻找原因。而这另外的原因应该就是华山作为一种文化隐喻及其更细致的历史内容。梦境所显示的碎片化的素材一旦涉及到文化隐喻,精神分析就超出了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而成为集体意义上的文明症候叙事实践。正是在这种特殊性的限定中,陆游“梦游华山诗”就成为一种有普遍意义的文本。借助这些文本,我们可以在某种受限定的视角中理解华山作为一种文化隐喻在古代士人建构自己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