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史结合方法的应用-《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文史结合方法的应用-《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史结合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看家本领”,在《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一书中,作者正是视此为研究基础和路径的。[11]文史结合就意味着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史为基础,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刘著以实证为基础,立足于文学研究,将文学研究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意识贯穿于全书始终,体现一种学术自觉的研究理念和意识。文史结合还表现在全书考论兼备的研究方法上。

文史结合方法的应用-《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文史结合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看家本领”,在《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一书中,作者正是视此为研究基础和路径的。这既是源于秦汉时期文史哲不分的学术属性,也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上追求通家气象的时代回响。

文史结合这种方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做综合的考察……”。[11]文史结合就意味着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史为基础,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刘著以实证为基础,立足于文学研究,将文学研究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意识贯穿于全书始终,体现一种学术自觉的研究理念和意识。对每一问题的论述都以史料为基础,做到论从史出,不作凌空放言和虚拟的主观推想。在《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一书中,刘先生大量援引原始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本书使用的主要史料《史记》《汉书》《后汉书》《隋书》《西京杂记》《玉海》《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数十种之多,这些史料都是第一手材料。如在“秦汉文化分区的依据”一节,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浓郁的安土重迁的乡情观念(第6页),引用了《汉书·元帝纪》内容:“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接着连续举了两个《史记》中的例证:项羽功成名就,思欲东归,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秀夜行”。刘邦暂都南郑时,群臣“皆山东人”,颇多思归,故刘邦最初曾想定都洛阳。又引用了《潜夫论·实边篇》论述、马援“马革裹尸”、班超“年老思土”、秦汉铜镜中“毋相忘,莫远望”、秦汉诗歌大量的思乡之作多个例证证明。又如在第二章第四节论及南楚文学地理,通过对《汉书·王褒传》记载九江被公就长于《楚辞》而被征招;1977年安徽阜阳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包括《楚辞》残篇竹简等史料的分辨和考析,说明南楚淮南国地区《楚辞》非常流行。进而通过“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同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的西汉文学编年考订,认为“过去的研究者多以为《楚辞》是刘向所编,事实恐非尽然”,得出淮南王刘安文人集团“多崇尚《楚辞》,且对《楚辞》有所编订”(第95页)富有新见的结论。刘先生论述皆凿然有据,得出的观点,自然深入肌理,具有新颖而又稳当的学术价值。(www.daowen.com)

文史结合还表现在全书考论兼备的研究方法上。跃进先生十分重视资科的考证和史实的勾稽,主张“原原本本,老老实实,从实证上下工夫”,同时强调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仅有文学本位意识和文献积累意识还远远不够”,“理论创新意识的强化才是推动学术研究深化的根本动因”。[5]理论阐释与文献考证为体现“理论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具体问题研究上,文献考证与理论阐释之兼擅,实证与理论兼容成为刘著的特色。以扎实的史实为基础,探赜索隐,分析考辩,使本书的论述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在考证翔实的同时,作者带着问题意识,使论述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别具深度。在讨论秦汉时期的八个文化区域,以充分扎实的史实文献为根据,对文化区域中的文人群体、作家作品、文风变迁、行政设置以及文学发轫进行逐一细致梳理、分辨,而围绕这些考证展开的阐释与论述则多角度、全方位呈现给读者立体、系统的秦汉区域文学的影像。每一部分考论兼备,二者相互发明,呈现了一种新的学术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