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俗意象揭秘:《秦东历史文化研究》重磅成果

民俗意象揭秘:《秦东历史文化研究》重磅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知道,参加“花儿会”者各自都怀着不同的目的。除了唱“花儿”、听“花儿”之外,还有诸多其他的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他们之中也有已经与异性相识、相知者,这些人希望借“花儿会”再睹对方芳容,以解相思之苦。个别资料中曾指出“花儿会”中有“野合”的现象,并认为这种习俗是上古风俗在民间的遗存。据我们调查“花儿会”,这种情况在如今的“花儿会”中根本不存在。部分“花儿会”参与者拜神等祈求平安健康。

“花儿会”既有个体行为者,也有集体行为者,我们主要考察“花儿会”参与者的个体行为。我们知道,参加“花儿会”者各自都怀着不同的目的。除了唱“花儿”、听“花儿”之外,还有诸多其他的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

部分“花儿会”参与者希望借此认识异性朋友,结交异性朋友。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春暖花开,人类的性意识便会再次被唤醒或者再次勃兴,由于彼时当地的媒介不发达,许多在村中劳作的青壮年接触其他异性的机会不多,他们便利用“花儿会”的机会,在与异性的对唱中展示自己的实力,渴望吸引异性注意,给异性留下好印象,进而结识异性朋友,甚至别有他图。他们之中也有已经与异性相识、相知者,这些人希望借“花儿会”再睹对方芳容,以解相思之苦。例如“花儿”中唱道:“大河边修下的天堂寺,赞丹树长在个寺前;我把个花儿见一面,心上的疙瘩儿消完。”与“花儿”见一面,将心头的思念消解。个别资料中曾指出“花儿会”中有“野合”的现象,并认为这种习俗是上古风俗在民间的遗存。据我们调查“花儿会”,这种情况在如今的“花儿会”中根本不存在。当我们以此类问题请教“花儿”传承人及参会者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未曾听说”。鉴于此,我们认为,所谓“野合”的习俗或许在以前的“花儿会”存在过,但是绝非普遍现象,或许仅仅是个案,不能以个案替代全部。

部分“花儿会”参与者希望借此机会拜神求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花儿”流行区非常盛行,没有子女往往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断子绝孙”是当地非常狠毒的詈语。许多家庭为了生子,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先后生下七八个女儿,最后才生下儿子的现象,在当地屡见不鲜;女孩的乳名为“招弟”“引弟”“来弟”“唤弟”等者,较为普遍。更有甚者,因家中人口多,生活负担重,生下女孩后,便将女孩溺死。我们在甘肃莲花山采录“花儿”时发现,“溺婴是违法行为”的墙体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B超辨别婴儿的性别,若证实怀的是女孩,就将其早早引产。为生男孩,当地人常常求助于神灵。“花儿”中歌唱道:“杆两根,四根杆,打儿湾里要儿男,瞄准洞口往里散扔,一对男女在眼前。”“送子观音”的神像或庙宇在“花儿”流行区多见。求子的方式也较多样,有跪拜许愿,给观音挂红被单(当地称作“披红”)者;有伸手触摸,摸到陶泥制作的形似小男孩生殖器者;有朝神像旁洞口扔小石头,扔进洞口者;有请道士“画符”,日日携带或冲药服用者;有饮“送子观音”庙中“圣水”者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下,人们重视子嗣及重男轻女的习俗。(www.daowen.com)

部分“花儿会”参与者拜神等祈求平安健康。“花儿会”与宗庙祭祀等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寺庙中供奉着神像,当地百姓不一定知道寺庙中供奉的是哪位大神,甚至不愿意了解是哪位神仙,只要是神像,他们就愿意跪拜叩头,祈求自己、家人及自己心爱的人健康平安。他们中还有向神灵“许愿”者,渴望神灵能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若愿望得以实现,他们承诺以某种形式来报答神灵的“恩赐”。由于对神灵的膜拜,寺庙周围的树或者水也被浸染上神灵的色彩。如甘肃省永靖县邴灵寺附近就有“药水泉”,当地百姓认为药水泉的水可以清心明目、祛除疾病,每年邴灵寺“花儿会”上许多人背着水壶或者塑料壶,他们虔诚地将水灌进水壶或者塑料壶中,并小心翼翼地背回家,供家人特别是生病的亲人饮用,祛病消灾,永葆健康。“花儿”中也有这方面的记录:“青石头根里的药水泉,担子担,桦木的勺勺儿舀干;要得我俩的大路断,三九天,青冰上开一朵牡丹。”据汪鸿明等先生研究,莲花山附近有“喜泉”,当地百姓相传“喝了喜泉水,消灾又治病”。害眼疾的,洗上几次就好了;肚腹疼的,喝了喜泉水就不疼了;腿痛的,连喝带洗就痊愈了。老人临终,要喝碗喜泉水告别阳世。许多人取喜泉水酿酒,酿出的酒醇香甘润,久饮不醉。[3]57这反映出当地百姓敬畏神灵,崇拜神灵的精神信仰习俗。

综上可见,“花儿会”已经成为甘肃、青海等地重要的民俗活动,承载着当地人的世俗梦想与精神追求,是系联当地文化经济与精神信仰的纽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