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有南、北两塬,中间有几公里宽的狭长地带,两塬与中间地域之间形成了地形复杂的沟壑。为了不占用耕地,人们喜欢把深沟作为墓穴,这有利于农业。但是,送埋及下葬却变得异常困难:全部依靠人力,不能使用机械。沟壑道路崎岖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麻烦更大。因此,老年人不管年轻时脾性多大,但老了之后性情会有变化,特别是对年轻人很客气、笑脸相迎,他们内心有一种恐惧:担心死后没人抬。即使极少数人选择墓地地势相对平坦,也断然不能使用机械,否则会成为笑料。早上六点多,大家就开始动身了。送献饭,摔瓦盆,这个习俗和渭南是相同的。长武县讲究八抬大轿,即由八名身材魁梧健壮的青壮年男子抬轿,中间还要有多次替换,所以抬轿还得有预备队员。送埋不能走捷径小路,要绕村里主干道路。孝子特别是亡者子女、姐妹一路嚎哭,其他孝子低头陪着落泪,甚是凄惨。路过别人家门时,主家表情严肃、燃烧麦秸相送。按照长武风俗,所有孝子必须穿孝服,带孝布,曾孙辈小孩可以不穿孝服,但必须系红带当孝布。在棺木下葬后,人们用铁锹抟土。多数人都自发前来帮忙,主家或管事一个个递烟、敬酒。渭南地区地势平坦,多数墓穴选在平地,下葬时可以借助机械。而且抬轿的是十六人,相对省力。渭南帮忙送埋的人,很多在忙完之后就去上班了。长武县下葬一般在九点多就结束了,帮忙的人都要到主家家里去,主家招呼吃饭,还要一一敬酒表示感谢。饭后,大家帮忙收拾桌椅板凳,还要打扫卫生,这些事不用总管安排,大家都争着干。下葬后,这种悲伤的气氛持续较长时间。郑志明指出:“传统社会的殡葬礼仪早已有着后续抚慰的文化设计,关心丧亲者悲哀情绪的宣泄,安排了葬后的丧居生活,时间的长短可以由丧亲者依据其实际的需要来做调整。”[4]相比之下,长武县的丧葬传统礼仪对于丧亲者的悲哀情绪的抚慰功能不甚突出,渭南地区丧葬礼仪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从悲痛中淡出,有利于丧亲者情绪稳定,生产生活走上正轨。
通过比较,不难看到:陕西长武县人表现出对死亡的一种恐惧、一种难以释然、对亡者的过度悲伤;陕西渭南地区人们面对死亡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姿态,亡者身心得到安息,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享受生活。我们提倡“厚养薄葬”,就是生前对父母要尽最多的孝顺,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丧葬的场面上。丧葬习俗我们要保留,但也需反思,以利于精神文明建设。(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