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字宗贯,陕西三原人,在他之前,明代关中地区还从未有过成功的书院建设。景泰五年,王恕升任直隶扬州知府,在任时创办资政书院。由于资政书院后来遭到废弃,因此关于它的资料并不多。后来王恕又建三原学古书院。成化末年,王恕与当时担任提学副使的娄谦开始谋划复兴元代初创的三原学古书院。随后,王恕被召入京,被授为吏部尚书。弘治元年(1488),担任陕西按察佥事的娄谦命西安府知府徐政重建学古书院,于是始“撤去三官神像,即其殿宇奉安孔子及四配像如故,移学古书院碑于内,仍以旧额榜其门”[1]15(卷一《复学古书院记》)。因为只是将原有殿宇撤去了道教神像,改祀孔子及儒家信徒,所以书院讲学风气不盛。后来,王恕又寄希望于时任三原知县的马龙,重新择师选士,想使书院有益于世道,成为士人讲学的地方。但是大体上来讲,学古书院祭祀的功能要大于讲学的功能。
之后王恕父子两人合力创办了宏道书院,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王承裕是主要的创办人,王恕则在讲学方面为其子给予了很多帮助。谈到建书院以讲学,王承裕发挥了很大的功劳。他字天宇,号平川,王恕第七子,弘治六年进士,官至南户部尚书。弘治六年(1493),他在中进士后陪父亲归乡,受学者颇多。四年时间(从弘治六年到弘治九年)里,王承裕探视父亲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宏道书院授徒讲学。起初,王承裕在僧舍讲学,取名为学道书堂,诸生马理、秦伟、雒昂等皆来受学,门徒渐多,不能容纳,所以才设立了宏道书院。马理曾说:“先生请归养,有暇,温故于学道书堂。士多就之,堂至不能容,遂设科于宏道书院,四方从游着益众。”[2]145这足以说明王承裕促进了当时讲学风气的盛行,从稍后担任陕西提学佥事的王雲凤对宏道书院详细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他记载到:“宏道书院者,三原王君天宇之所建也。始君举进士,即侍父太宰公归。诸生秦伟、马理、雒昂辈从之学,假僧舍以居,题曰学道书院。君于后堂自构一室,曰宏道书屋。弘治乙卯(1495年),太宰公命如京受职,拜兵垣。数月,复以疾归。从者益众。秦伟谋于众,欲作书院,锓疏遍告里之富而好礼者、商贾之游于其地者,鸠缗钱若干,择地之爽垲,得永清坊之普照废院。其地以丈计袤四十,广十二,遂白于官而肇工焉。外为缭垣,门曰仰高,以对南山仰止也。重门曰忝敬。內为小垣三,其门中曰中立。中立门內为宏道堂,后为考经堂,又复为春光亭。”[3]15(卷四《宏道书院记》)(www.daowen.com)
这段话证明了王承裕在宏道书屋的讲学活动,主要建筑包括宏道堂和考经堂。宏道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讲堂,考经堂则兼具讲学和藏书两大功能。这段记载证明,学道书堂和宏道书院都曾经是王承裕的讲学之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