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报通三世对应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报通三世对应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师继承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学说,阐明了报通三世的具体含义。佛经说三世因果,法师亦强调报通三世,涉及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印祖认为这是不明因果,不知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14]17亦即因果的事理,通三世,重叠无尽,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已先成熟而获恶报。

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报通三世对应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9]225印祖认为,菩萨由于害怕遭受恶果,遂预先断除了恶因,众生常造恶因,待到报应时才觉后悔,想要免除恶果,但是已经晚了。因此,法师强调人生在世应该早积善因,少造恶业。若是芸芸众生都能够理解“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2]94的道理,那么世人就会乐天知命,时刻抱持平常心,随缘处事。如此一来,人们的贪嗔痴心就不至于那么炽盛。

法师继承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学说,阐明了报通三世的具体含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10]94前世修如是因,今生得如是果,今生修如是因,后世得如是果,各个皆有前因后果。明白了如此道理,世人对于困厄的境遇,就不会忿恨不平,反而会勇敢承当,决不逃避。同时对于未来的前途也不会感觉惶恐或悲观,只要自己当下努力,即可改变将来的环境,而幸福和快乐亦可期待。人们时常感慨现世所遭际的苦乐吉凶都是命,却不知道这些全是自己前生所作善恶的果报。这种认知,道家亦有相同观点。《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0]94如果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怨天尤人,而应该自我反省,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佛经说三世因果,法师亦强调报通三世,涉及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世人看到好人受恶报,恶人得善报,便常常怀疑因果、怀疑佛法。印祖认为这是不明因果,不知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世人今生所受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世身、口、意三业,时时造做的业(事)因,又正是未来应受的(果)报应。前因后果,循环不断,没有丝毫差异。“‘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秧,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秧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10]96法师以为后两种果报,凡夫虽然看不见,但应该知道,有因必有果。从今生所受,可推知前因,从现在所作,可预测后果。俗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同时,法师还强调“报通三世,转变由心”。如果有人作了恶业,应该得恶果,可是他后来生了“大惭愧”,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不但自己修行,还教化他人。因此缘故,此人现生可能会被他人轻贱,或稍许病苦,遭受一切不如意的事,其原本所作的业和所得的果应该很严重,但如今却减轻了许多。《金刚经》云:“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11]78因此,基于因果法则,知道今生的幸与不幸都有其来由,倘若能够悟彻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多积善因,就能有善果。

以故法师说:“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9]226天下之事,都有因缘,事情的成功与否,都是由因缘决定。虽然世人是操纵成败者,可如果自己的前因是恶业,那就成事在天,种了恶因必然得恶果。如果世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该知道人生的困窘、顺利、获得、丧失,都是自作自受,即使遇到了逆境,也不得怨天尤人,应该安于自己的本分,尽职尽责,作自己该作的事,这样就能够在世间无时无处自得其乐。法师指出,“修如是因,得如是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欲免恶果,必须修善因。倘或造恶因,断难得善果。”[1]9因此,世人不应该在造了恶因之后,才想要去免除恶果,此等欲望,如同在阳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只能是徒劳奔走。法师举例说,常常可以看见无知的人,稍微作了一点善事,就期盼能获得大福报,可是一遇到逆境,便说作善事不得善报,没有因果,从此放弃,不再作善事,甚至反过来诽谤佛法。法师对此截然反对,他强调,“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報,彼果先熟。”[14]17亦即因果的事理,通三世,重叠无尽,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已先成熟而获恶报。(www.daowen.com)

由此印祖警告世人,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不能计较眼前得失。“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12]97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川之泮,亦非一日之暖能消。因此人们切不可稍遇坎坷便怨天尤人,亦不可犹豫甚至放弃行善,反而更应修身养性,行善积德。生活中恶人之所以会获得福报,是因为其过去生活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因缘成熟,以故才会享受福报。如果此人今生不再作恶,后报则会更好。

至于他今生所种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将来因缘会遇时,必然受到应得的恶报。而善人受恶报,原因是他过去所造罪业大,现在因缘已成熟,故得恶报。当然,他今生所种善因也不会自行消失,来生必定受到相应的福报。这一切,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因缘条件成熟与否决定。既然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差,人们就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话本是刘备对儿子刘禅的临终遗训,用佛教的理论阐释,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做人处事,一定不要亏欠别人,身、口、意不能伤害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师谆谆告诫世人,“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法师强调,“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5]1194所谓“六道”又作“六趣”,为众生各依其业因、业缘与业果而趋往的世界,这六道包括天道、修罗道、人道(上三道,亦称三善道),以及畜牲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下三道,亦称三恶道)。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做了善事,死后进入上三道;做了恶事,死后进入下三道。每一个生命就依他自身所作为,感得各式各样的报应,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间轮回转世。正如法师所言:“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6]257由此可见,在佛教的轮回机制中,没有人能够逃脱因缘果报的法网,都要受制因果报应规律的制约和支配。法师警告信徒:既已“皈依佛法,当须晓得世间事事无常。若不极力念佛求生西方,则随业轮回于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13]192人必然随着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承受轮回之苦。为了免受其苦,印祖提倡世人崇尚佛学。只要人人心中有佛,心念佛经,便可减轻其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