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抽丝剥茧地对作为时代象征物的上海近代摩天楼从出现、发展、繁盛至停滞的全过程进行完整的历史维度分析,从社会生态、空间形态与文化转变交汇的层面,层层递进地解读了上海摩天楼产生的宏观时代背景,中观历史轴线上经历各发展转变阶段的基本特征,微观层面上摩天楼单体设计的具体问题,以及跨学科视角下这一时代现象背后与城市空间、与都市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关联与社会意义。同时,通过二元维度的比较,在整个历史信息解读的过程中与摩天楼发源地—美国摩天楼的发展脉络进行横向讨论,对摩天楼这一建筑类型,及上海近代摩天楼设计的源流认知变得更加清晰完整。
摩天楼是上海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的出现与上海崛起有着必然关联。上海租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西方文明,但是离开中国社会的内部动力,上海的发展与繁荣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观点置于摩天楼的产生发展上亦然,摩天楼虽为舶来之物,但也植根于上海表现出此次此地的地域性特征。摩天楼之于城市之中的位置,不仅是作为一个单体建筑而存在,作为时代的象征物,从上海近代摩天楼的源流发展、单体形式风格及激发出来的城市现象来看,它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城市文明进程中的四个方面内容,包括上海租界时期贸易与工业大发展引导的城市化进程;社会需求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与技术的结合。
摩天楼的前身是“商业办公建筑”(commercial office building),经济属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摩天楼与土地及房地产开发的紧密关联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建筑,本书中绝大多数摩天楼单体都在以前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当中出现过,但是这次重新被编纳进入一个新的类型进行研究后,通过一系列历史信息解读与数据分析,这一批摩天楼建筑对上海租界中城市商业空间的扩张与土地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展露无遗。同时,摩天楼作为时代变革中各力量共同促成产生的物质空间产物,它所营造的高耸清晰的天际线进而演变成一种现代的都市现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影响着生活于大都会的人们的精神价值与文化认同(图7—1—1)。由于上海近代政治时局的特殊性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使得摩天楼发展盛期时间不长,后又戛然而止于战争,但尽管如此,摩天楼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性意义及对都市文化的影响与构建作用一直延续至今。
1930年美国媒体面对沙逊大厦的建成给出了这样一段评论:“在中国,虽然经历内战多年,就在去年,却建造起了这样一幢华丽的华懋饭店”,“如果在这样的局势下,他们便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酒店,那么,如果和平到来,他们可以做到何种程度?”(图7—1—2)[1]事实证明,的确当中国和平年代到来之时,随着经济发展,我们也迎来了建造世界瞩目超高摩天楼的新纪元。(www.daowen.com)
图7—1—1 1929年刊登在《新银星》杂志的照片:“‘百老汇路’演员所穿之未来派服装帽之象征为矗云高楼衣裳之征象为林立之工厂”(左)
图7—1—2 沙逊大厦登于《北华捷报》上的广告(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