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上海摩天楼研究:文化传播中的符号

近代上海摩天楼研究:文化传播中的符号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摩天楼”为主题的相关创作还有不少,除了诗歌、漫画,还有故事及电影中的镜头,它成为承载文化的一个基因代码,传递出了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是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文化意义不可忽略的重要符号。

近代上海摩天楼研究:文化传播中的符号

1931年世界第一高楼帝国大厦在美国纽约建成,1933年电影金刚》上映,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特效科幻片,片中大猩猩金刚爬上帝国大厦屋顶,以整个纽约为背景的一幕至今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图6—2—4),有人认为金刚是原始的野蛮文明的象征,都市人与帝国大厦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有人将片终出现的帝国大厦看作男性崇拜的象征,从此以后,这座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地位最久的摩天楼(1931—1972共41年)成为美国无数好莱坞电影中钟爱的镜头场景。在这里,“摩天楼”已然化身为大都市中特有的文化隐喻符号,在上海,尤其到20世纪30年代下半叶对摩天楼的讨论渐多,情感表达中有向往的,有歌颂的,也有拒绝的,态度迟疑的,它或是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讨论的对象,或者成为情感抒发的道具。

图6—2—4 电影《金刚》(1933)中的镜头

图6—2—5 诗歌《登摩天大厦》插页

图6—2—6 诗歌《题高楼摩天图》插页

1935年在《儿童世界》上登载了一首关于摩天楼的儿歌,名为《登摩天大厦》,诗歌配图以城市为背景,一页能一眼认出世界第二高楼纽约克莱斯勒大厦,另一页则是世界第一高楼纽约帝国大厦(图6—2—5),“升!升!升!乘着电梯向上升。一层,一层,又一层,直到大厦最高层。向窗外一看,白云在窗下飞腾;远近的高楼大厦,建筑得美丽齐整—表现人类的才能。[55]”儿歌的作者认为摩天楼表现着人类的才能,对它抱着赞叹与歌颂的情感。《帆声月刊》1943年创刊号的首页就刊登了一首以四行储蓄会二十二层大楼为创作背景,寄调满江红的《题高楼摩天图》,诗中说“灯下醉看天女舞,樽边听说瀛洲事。想人生到此便神仙,忘尘世。[56]”(图6—2—6)这种赞叹倒是和上一节中记者描写入住国记大饭店宛若“睡入仙宫”异曲同工,当时的人们不由地将这种超越人类想象极限的建造奇迹与神与仙联想在一起,是赞叹,更是抒发内心深处对这一大都会景象向往但不可及的情感,毕竟在大上海仅有非常小一部分人可能享受到这个现代摩登空间带来的愉悦感受,也的确有作品反映了当时普通阶层人们对摩天楼建筑表现出的嘲讽与不适应的感受。

笔名伯吹的作者曾在《儿童世界》上发表了一首名为《摩天楼》的诗歌。诗歌全文如下:

都市地方,人多,地窄,房荒。

造起摩天大楼数十丈。

高高地耸起在马路旁好像挺立的巨人模样。

底层是百货商场顾客来来往往,职员忙忙碌碌。

中间开辟茶室,餐厅,舞场(,)

有钱的人可以任意享受,闲逛。

其余全部是舒适的房间,漂亮!宽敞!

招待辛苦的大官员,大商人,他们来自远方,(www.daowen.com)

电梯上上下下,忙碌异常。

还有那屋顶花园,让他们散步玩赏,领略大都市的风光。

最好看是金色的尖顶,晚来迎着夕阳,闪出一片璀璨的金光。

夜了,透明的玻璃窗,映出无数的点点灯光,

站在远处眺望,疑心是夜空中繁星的光芒。

这摩天大楼数十丈,造得这么富丽堂皇,

全靠廿世纪科学进步的力量。

可惜科学的创造,被人玩弄在掌上,

于是忘却了穷苦人儿的凄凉!

摩天楼里笑得愈响,

可怜那,野外露天的哭声也愈加响亮。

诗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写都市中摩天楼塑造出的多样摩登空间,供官员商贾游玩赏乐,夜色中透过玻璃窗映出的点点灯光宛若繁星光芒的比喻已为下部分的情绪转折写下铺垫,“富丽堂皇”高数十丈的摩天楼,虽然反映着这个世纪科学进步的力量,但也更凸显贫穷者与有钱有权者之间的阶级分裂,“摩天楼里笑得愈响”,“野外露天的哭声也愈加响亮”,作者讽刺着大都会上层阶级奢华享乐的场景背后对穷苦阶级的冷酷漠视,摩天楼在这里既是场所的营造主体,也成为作者运用的隐喻符号,表达他对上海快速都市化过程中资本权势对阶层割裂的反感,这首诗歌也成为当时社会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矛盾的直观写照。

图6—2—7 漫画《我所嘲笑的是》

另外在漫画创作中也会出现以摩天楼、高层为主题的作品,在一组《我所嘲笑的是》的漫画作品中,其中有一幅为“我所嘲笑的是:‘奇怪的高层’(?)大楼!’”。只见画面中央有着一幢盒子状的高楼,顶上竖立一面“某某百货店”的旗帜,侧面写着“某某公司”,大楼墙面写着“某某百货店大减价”的布告,入口处不少人往里走着,高楼旁格格不入地环绕着几幢低矮的带有中国传统屋顶的建筑,这些小人儿有的还穿着中国传统服饰长袍,有的女性则是穿着过膝的裙子,也能算是现代的服饰了。根据漫画,创作的灵感应该来自南京路,建造起百货公司前,这条街上基本上都是2~3层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茶馆小店,作者似乎在嘲笑着这些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的建筑、名词以及他们的商品以及商业行为,就连“高层”这个专业名词都是崭新的,问号之后,作者更希望明确地将它称为“大楼!”即使作者是嘲笑的态度,可是画面中相比其他地方,百货公司人口的人头还是多了不少。这幅漫画不仅反映了租界里的摩天楼建造,它的物质形态及承载的生活方式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引发得碰撞,同时也更真切地反映出广大市民一方面对于西方舶来物,“百货公司”“大楼”,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新奇的商品等趋附好奇,一方面也暗示了人们心理对民族文化的维护与不舍,在这个阶段,近代上海都会中生活的国人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与抗拒的心理活动。

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摩天楼”为主题的相关创作还有不少,除了诗歌、漫画,还有故事及电影中的镜头,它成为承载文化的一个基因代码,传递出了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是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文化意义不可忽略的重要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