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摩天楼研究(1893-1937):探索现代派建筑风格

上海摩天楼研究(1893-1937):探索现代派建筑风格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2—56法国邮船大楼沿外滩的简洁立面近代上海摩天楼当中,除了大部分以摩登的装饰艺术风格为主体的高楼外,还有少数几幢展现出来去装饰“少风格”的摩天楼,通常被称为“现代派”。图5—2—57法租界麦兰捕房前后设计改动比较效果图:左为1934年第一轮公布效果图;右为捕房建成效果图同期,建筑师海耶克在1934年《建筑月刊》上已经几期发表了他的“国际式”的现代派摩天楼。

上海摩天楼研究(1893-1937):探索现代派建筑风格

图5—2—56 法国邮船大楼沿外滩的简洁立面

近代上海摩天楼当中,除了大部分以摩登的装饰艺术风格为主体的高楼外,还有少数几幢展现出来去装饰“少风格”(less-style)的摩天楼,通常被称为“现代派”。这几幢摩天楼主要都为法国建筑事务所设计,首先是中法实业公司(Minutti & Co.,Civil Engineers Architects)设计的位于公共租界四川路上的加利大楼(1933),及位于法租界黄浦江畔的法国邮船公司大楼(1939)(图5—2—56)。两幢建筑的形体都方正简洁,外墙为水刷石饰面,立面不刻意强调建筑的竖向性,无窗间壁无装饰,法国邮船公司的入口设计稍加强调,拾级而上高两层,门洞以黑色磨光花岗石贴面。由赉安洋行设计的位于法租界的麦兰捕房(1935)则以突出地强调水平线条的立面特征而别于绝大部分的摩天楼,建筑形体简洁无装饰,整体造型立体,强调水平线条,体量由中间向两侧跌落退台。值得一提的是,从《建筑月刊》最早1934年刊登出来的建筑效果图看,建筑顶部仍具有明显装饰艺术风格特征的竖向装饰线条,可与其东侧中汇大楼顶部装饰呼应,但这一设计终稿被改动较大,成为现在建成立面造型,想必这里也是业主法租界公董局的意识介入,毕竟装饰艺术风格源自美国。不同于其他高楼几乎同一的开窗尺寸,麦兰捕房正立面的开窗尺寸超过三种,两侧大开窗及窗与窗之间以深色面砖间隔在阴影中形成横向水平的窗带,成为立面的主要构图,并且与中部的垂直线条形成对比,底部两层墙面开窗独立无线条装饰,与上部的水平向构图形成反差。(图5—2—57)赉安洋行主要建筑师为亚历山大·赉安(Alexandre Léonard,1890—?)[78]是一名法国建筑设计师,1919年在巴黎美术学院毕业,当时在国内应该已经受到法国现代主义运动先锋思想熏陶,考察当时国内刊登在期刊上的文章,被称作“纯粹主义者”的法国现代主义运动先锋人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也已被介绍进来,关于“建筑是居住的机器”(1923)、“五项之建筑主张”(1926)等[79]重要思想已经传播开来,新建筑五点包括: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都是基于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麦兰捕房的设计明显体现了来自法国现代主义运动思想影响。

图5—2—57 法租界麦兰捕房前后设计改动比较效果图:左为1934年第一轮公布效果图;右为捕房建成效果图

同期,建筑师海耶克(H.J.Hajek)在1934年《建筑月刊》上已经几期发表了他的“国际式”的现代派摩天楼。他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高层公寓方案,刊登在1934年《建筑月刊》第2卷第3期上的“金神父[80]公寓”(Proposed“Pere Robert Apartment”),建筑高32层,完全为盒子式的简洁造型,立面干净无装饰。紧接在《建筑月刊》第2卷第4期上,刊登出建筑师海耶克的另一摩天楼方案效果图,该建筑为拟计划建于南京路上的“中央大厦”(Proposed“Central”Building),从外观上看楼高23层,建筑底部高3层,横向大玻璃开窗,外立面窗间柱真实地反应建筑的框架结构,建筑整体以转角为中线对称布局,两侧体量退台式上升,建筑中轴为从底部贯穿至顶部的玻璃竖带,现代感强。他发表的另一作品位于黄浦路上的办公大楼(Proposed Office Building)—“外滩事务院”,高24层,强调横向线条,大面积的横向开窗,立面简洁明朗,体积感强,这几幢作品虽然都未建成,但都被登载了出来,可见其仍具有一定影响力。海耶克的几幢未建成的摩天楼设计受欧洲现代主义运动思想明显,体量简洁,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要求建筑的形式服从功能。(图5—2—58)

图5—2—58 海其克发表在《建筑月刊》上的建筑作品,从左往右依次为“金神父公寓”、“中央大厦”及“外滩事务院”

在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大楼竞赛的100多份参选作品当中不乏从欧洲寄来的建筑师参赛作品,而它们大多都具有先锋特质,反映了当时欧洲建筑现代主义风格探索进程的方向(图5—2—59、图5—2—60)。从德国寄来的由格罗皮乌斯与迈耶共同设计的作品独具先锋气质,这幢30余层高的盒子式的摩天楼整个建筑形体方正简洁,外立面全无装饰,以大扇玻璃窗分隔立面,形成内外通透的流动空间(图5—2—61),当然,这对于当时美国所追寻象征新时代精神的摩天楼专属风格来说,与传统的完全断裂暂时还无法让他们接受。然而在德国,为彻底改变之前的设计中模仿已经司空见惯的古旧传统建筑的局面,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创立了魏玛包豪斯学院,在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当中已充分表达了其要创造一种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的伟大愿景,他们认为造型复杂华丽的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为此把功能性放在首位,然后把时代的美学特征加入到设计之中,反对单纯为了外部美而设计的观念,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设计思想,使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最终有利于使思想上的产品为大众服务付之于实际。受战争影响,欧洲一支的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稍有停滞,但随着战后经济复苏,他们的思想的确全面影响着欧美乃至全球的建筑设计,成为主流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当然其中也包括摩天楼这一建筑新类型。

图5—2—59 麦克斯·陶特(Max Taut)参赛作品(www.daowen.com)

图5—2—60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参赛作品

从20世纪30年代纽约当代美术馆开始研究策划关于欧洲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的“国际式风格”作品的展览就可看出端倪,这一源自欧洲的建筑风格已进入美国建筑研究机构的视域,1932年由纽约当代艺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赞助策划举办了举世闻名的一场名为“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的展览(the 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展览重点介绍了来自欧洲的四位建筑师,他们分别是格罗皮乌斯(Gropius)、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奥德(J.J.P.Oud)和密斯(图5—2—62),以及五位美国建筑师,包括赖特、胡德、豪威尔等,无疑“国际风格”已成为下一阶段摩天楼风格演进的一个新的风向标。(图5—2—63)

左上图5—2—61 菲利普·约翰逊在当代艺术馆介绍摩天楼从砖石结构向框架结构的演进

左下图5—2—62 密斯创作的玻璃摩天楼(左1919,右1921)

右图5—2—63 格罗皮乌斯与阿道夫·迈耶向芝加哥论坛报大楼竞赛提交方案效果图

面对20世纪时代的变革与文明的进步,个人都在以国家民族为主体的单位里面努力探寻着属于自己所处年代的风格与精神,美国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思想与欧洲以德国、法国、维也纳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运动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传播到了中国上海,由于特殊的政治格局与洋人资本强大主导,在这个新兴的东方大都会里,多样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此竞相展示,使得“摩登”的摩天楼在法租界与公共租界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