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江西路以西的摩天楼建造也接近尾声,与1930至1933年江西路以西建成的摩天楼相比在建筑高度上有所突破,它们由南往北由东往西分别是江西路福州路口西南角中区册地174A号地块(Cad.Lot No.174A)的建设大厦,紧邻其西侧中区册地174号地块(Cad.Lot No.174)的上海中央巡捕房新屋,位于河南路福州路口东南角中区册地173号地块(Cad.Lot No.173)的五洲大药房(图4—2—10)。
图4—2—10 江西路以西174A、174及173号地块位置
中央捕房(Central Station)新屋,又称总巡捕房大楼,1935年竣工,建筑总高仅8层,立面简洁。距离总巡捕房不远的是五洲大药房总公司投资建造的摩天楼,这一建筑位于福州路河南路转角,位置极佳,1933年开工,1935年竣工,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总高132英尺(约40.2米),共9层,建筑底层高17.5英尺(约5.3米),设夹层,具备接待、商店及药房诊所等功能,上层为办公空间(图4—2—11)[56]。
图4—2—11 总巡捕房新屋效果图(www.daowen.com)
建设大厦,全称是中国建设银公司大楼,也被称作通商银行大楼,为国民党政府财政部与英美法三国财团集资组建的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所有。大楼于1934年开建,1936年7月竣工,由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华商馥记营造厂承建,大楼造型上以竖直线条为主,建筑中部塔楼为,沿街道两侧逐层退台。建筑师在基地面积仅1.8亩(约1 199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起了17层高的摩天楼,超越了大楼东面正对汉弥尔登大楼及都城饭店两幢高14层的摩天楼。大楼原租地建楼的业主为中国通商银行,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起,许多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拆旧屋建新楼,中国通商银行决定从外滩6号的办公旧址迁出,投资210万元在江西路福州路口西北角地块上建造新址,但由于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终由中央银行垫资平息挤兑风潮,造成银行资金紧缺,只得将即将竣工的大厦以150万元卖给了国民政府财政部控制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大楼定名为“建设大楼”。(图4—2—12)
图4—2—12 建设大厦效果图
结合上一节上一阶段江西路以西建成的6 幢摩天楼分布总体观察(图4—2—13),它们在地籍图上分布南起福州路,北至苏州河,与江西路以东的选址建造相比较,区间大幅拓宽,除了江西路河南路间福州路段建造仍较为集中外,另外三幢大楼的选址都在南京路以北,总体建造密度大幅降低。在风格上,除位于福州路的总巡捕房大楼立面去装饰呈现简朴现代风格外,位于转角的摩天楼建筑仍呈现出由转角塔楼向街道两侧进行退台的体量,立面都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特征。
图4—2—13 江西路以西建成6幢摩天楼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