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公共租界摩天楼建设的历史研究(1928-1933)

上海公共租界摩天楼建设的历史研究(1928-1933)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1930年代,四川路的办公型摩天楼建造也已接近尾声;同时,这一时期摩天楼选址继续往西面拓展至江西路段,形成了以江西路九江路段及江西路福州路段摩天楼集聚性建造的开发现象,在这一点上也验证了工部局工务处基于人口密度普查结果总结出的“假设”,只是这一阶段摩天楼功能已不仅局限在大型办公,而开始兴建更具复合功能摩天楼。

上海公共租界摩天楼建设的历史研究(1928-1933)

这一阶段的摩天楼建设受到沙逊大厦完工的影响,不论是在建筑功能、体量、风格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从建造选址上看,绝大部分都聚集在江西路以东的区域。根据1931年2月27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布的关于“1930年人口密度普查”(1930 Census Density of Population)公报数据显示,中区江西路以东区块的夜间人口数(night population)不足中区任一区域夜间人口的1/4[5],而后公报提出假设,“自1920年以来,导致中区江西路以东区块的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大型现代办公大楼(large modern office buildings)的建造,随之而来的是住宅性质的里弄及房屋相应减少”[6]。(参见第2章图2—2—2)(www.daowen.com)

从上章论述的摩天楼选址发展历程来看,这一“假设”合乎道理,从开埠外滩建造洋行仓储功能用房以始,进入20世纪10年代外滩开始翻建以办公功能为主的高楼,到20世纪20年代向外滩以西四川路及外滩源头的“外滩源”地区的选址扩张,江西路以东已经逐渐成为实力雄厚的洋行金融银行的主要首选办公之地。进入1930年代,四川路的办公型摩天楼建造也已接近尾声;同时,这一时期摩天楼选址继续往西面拓展至江西路段,形成了以江西路九江路段及江西路福州路段摩天楼集聚性建造的开发现象,在这一点上也验证了工部局工务处基于人口密度普查结果总结出的“假设”,只是这一阶段摩天楼功能已不仅局限在大型办公,而开始兴建更具复合功能摩天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