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路(Bubbling Well Road),位于公共租界西区,紧接公共租界中区南京路西端,属于上海租界扩张中最早一批越界筑路的道路之一,它的出现与1862年跑马总会[72]的西迁关系密切。至20世纪20年代,静安寺路一代建筑密度仍然较低,周围建筑多为两层高民居,悠闲僻静(图3—3—10)。跑马场搬至此处后,土地用地性质逐渐往休闲娱乐功能转变,直到西区第一幢摩天楼的兴建,标志着静安寺路跑马场段都市功能的彻底转变[73]。
图3—3—10 1920年代的静安寺路(《北华捷报特别增刊(1850—1920)》)
1922年,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74]管理层饶有眼光的看重了位于公共租界西区跑马场北面静安寺路上的地块,购得土地约11亩,计划兴建高楼。公司原办公地址位于四川路北京路交界,公司业务发展十年业绩斐然,办公面积急需扩张。
1923年10月,华安大楼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提交建筑申请,当时附近地段仅有卡尔登大戏院、旧的新世界商场以及新世界游乐场,华安大楼业主称自己的建筑是“扩大上海商务区域的先锋,如果被后来者继续,它将缓解市中心的交通问题”[75]。1924年初《北华捷报》刊登文章介绍静安寺路上这幢宏伟大楼的建造计划,同时表示对华安高层决策的大大夸赞,文章称“华安公司管理层明白不过几年如今的商业区范围将会延伸,而且一定会扩张至租界的西区,现在华安就已经身在这场扩张运动当中了”[76]。1925年在《丹麦特刊》上一篇题名《华安合群保险公司轮奂之新屋》的文章中,作者也对跑马场前静安寺地段广阔商业前景给予肯定,言“其地位面临广阔无限之运动场,且地位之重要乃无与伦比,将与浦滩滨江一带之建筑物相等。”[77](图3—3—11)
大楼位于公共租界西区册地6号地块(Cad Lot No.6),华安公司投资100万建造了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哈沙德先生(Mr.Elliott Hazzard)设计,上海康益洋行测量建造,平面呈工字型筏型基础,采用25米长美国松木桩[78]。大楼总高达到了127.5英尺(约40米),至中央塔楼圆弧塔顶面(不包括塔尖)的高度更是达到了211英尺(约64米)[79]的高度,可见虽然受到建筑开发预算及面积需求的限制,高层建筑向上耸立的摩天意向还是非常明确(图3—3—12)。华安大楼1926年完工,是20世纪20年代跑马厅北侧沿静安寺路逐渐形成商业中心后公共租界西区竖立起的第一幢,也是第一幢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建造的摩天楼。
图3—3—11 登在《字林西报》(1924—02—18)上华安大楼的方案效果图,中央高耸着摩天塔楼(www.daowen.com)
图3—3—12 华安大楼立面中央高耸的“摩天”塔楼
紧接华安大楼工程尾声,与其相隔一个地块的位置,公共租界西区册地12号地块上(Cad Lot No.12)(图3—3—13)另一幢摩天楼便破土动工,即西侨青年会大楼(Foreign Y.M.C.A.[80]Building)。早在1876年,在上海的西侨就成立了“Foreign Y.M.C.A.”,中文名“西侨青年会”,协会在西侨青年中开展体育活动,组织体育赛事,随着外侨体育活动日渐盛行,为了让西方侨民有个固定休闲和社交的场所,由美国教会及在沪侨民发起捐助建造了一座现代化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大楼。这一次捐助金额从1美金至美国洛克菲勒先生(Mr.John D.Rockefeller)的60万两银子不等,另外一部分的大额捐款来自西侨居民、在沪公司等,捐赠总计达20万两银子[81]。1925年12月大楼基础动工,次年春天开始建造主体结构,据档案图纸显示建筑最高部分楼高约136英尺(41.4米)大楼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分高9层,北部分高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美商哈沙德洋行承担设计[82]。(图3—3—14)大楼1927年底主体结构完成,次年7月举行了大楼的开幕仪式[83]。
图3—3—13 西侨青年会大楼所在西区12号地块平面
图3—3—14 西侨青年会大楼效果图
至20世纪20年代末,公共租界西区跑马场对面静安寺路旁就已有两幢摩天楼矗立在旁,这也明确预示着公共租界中区由外滩、南京路向公共租界西区商业功能的空间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