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外滩延伸发展及摩天楼研究

外滩延伸发展及摩天楼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滩向西四川路20世纪20年代,外滩进入最后一轮翻建阶段,有限的用地及迅速增长的高昂的土地估值使得不少洋行与地产商开始寻找其他的地块开发商用办公楼,作为外滩界面城市功能的延伸与支持,四川路[66]地段自然成为大家青睐的选择。图3—3—7普益大楼现状街景除了靠四川路靠南端广东路附近区域,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四川路与汉口路、九江路的道路交叉口也成为业主选址建造高楼的集中区域。

外滩延伸发展及摩天楼研究

外滩向西四川路

20世纪20年代,外滩进入最后一轮翻建阶段,有限的用地及迅速增长的高昂的土地估值使得不少洋行与地产商开始寻找其他的地块开发商用办公楼,作为外滩界面城市功能的延伸与支持,四川路(Szechuen Road)[66]地段自然成为大家青睐的选择。

根据笔者实地调研,该路段留存至今的数十幢近代历史建筑大多为20世纪初兴建,同时,几乎全为办公功能建筑,进入20世纪20年代,高层办公建筑成为建造开发的主要工程。于20世纪20年代初建成的较具代表性的大楼有普益大楼与卜内门洋行大楼(图3—3—6)。

图3—3—6 普益大楼与卜内门洋行大楼所在地块

位于公共租界中区册地55A号地块(Cad.Lot No.55A)的普益大楼,由美商普益房地产司投资兴建于1921年,翌年完工,成为四川路上的首幢钢筋混凝土高层办公大楼,大楼基地所在位置位于广东路[67]与四川路交界口的东北角,拥有通往外滩的便捷交通,大楼高度达到了105英尺(约32米),楼高8层,这一高度已经逼近有利大楼与亚细亚大楼的高度(图3—3—7)。另一幢位于四川中路133号的卜内门洋行大楼也于同年竣工,大楼地块位于公共租界中区册地106号地块(Cad.Lot No.106),福州路南侧,建筑高7层,建造为卜内门公司(Tata Chemicals Europe)中国总部大楼[68]之用,由英国建筑师格雷姆·布朗和温格洛夫负责设计,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大楼坐西向东,与普益大楼对街而建。

图3—3—7 普益大楼现状街景(www.daowen.com)

除了靠四川路靠南端广东路附近区域,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四川路与汉口路、九江路的道路交叉口也成为业主选址建造高楼的集中区域。位于89A 和89B 号(Cad Lot No.89A,Cad Lot No.89B)两地块的建筑于这一阶段动工(图3—3—8),分别为上海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69]与东亚银行大厦(图3—3—9),两座地块位于汉口路与九江路两条道路之间,前者东临四川路,南临汉口路,后者东临四川路,北临九江路。

图3—3—8 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与东亚银行大楼所在89A号与89B号地块位置

东亚银行1918年于香港注册,1920年(民国九年)4月在上海开设分行[70],1927年东亚银行兴建东亚银行总部大楼,由匈牙利商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体量沿转角北向九江路及东临四川路的两侧街道跌落,主体高8层,中央转角塔楼高10层,建筑立面装饰已经少有古典样式,向现代的装饰艺术风格转变。另一幢四行储蓄会大楼是由四行储蓄会成立于1923年,是由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组成的联营组织共同创立的经济实体。1926年四行储蓄会在四川路汉口路转角筹建总部大楼,也称为“联合大楼”,由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设计建造,这也是邬达克首次为中国业主设计的大型公共建筑[71],为符合当时法规要求沿街转角建筑必须呈圆形,因此建筑是在道路转角处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拱券作为建筑主入口,同时转角处塔楼高9层,也成为建筑制高点。

图3—3—9 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与东亚银行大楼沿四川路立面

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空间发展,四川路这一带逐渐成为中资银行办公建筑的选址中心,从20年代初的普益大楼、卜内门洋行大楼到20年代末的东亚银行大楼与四行储蓄会大楼的建成可以发现,商用办公建筑的高度在不断地被突破与超越之中,而且,建筑高度的增长还在继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