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摩天楼研究:近代上海摩天与摩登建筑

摩天楼研究:近代上海摩天与摩登建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2—107 幢高层办公建筑对应的地块位置表3—11918—1924年间外滩建成高层商业建筑列表1920年8月3日《北华捷报特别增刊》上登载了一幅扬子大楼照片,也是目前从可考文献资料中发现的第一幢在公共媒体上以“sky-scraper”做照片题名的近代上海建筑[36]。从编辑措辞来看,照片取名“one of Shanghai’s sky-scrapers”,说明他认为新建成不久的扬子大楼是上海众多“摩天楼”中的一幢,应该包括外滩已建成的汇中饭店、有利大楼、亚细亚大楼等建筑。

摩天楼研究:近代上海摩天与摩登建筑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18年11月11日结束,这是一场在欧洲爆发但波及广泛的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则属协约国阵营,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奥宣战。受战争影响,各国经济发展都有一定减速,截至战争结束,上海仅有一幢超过100英尺的办公高楼建成,为位于公共租界中区册地24A号地块(Cad.Lot No.24A)的扬子保险公司大楼(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基地仅一面临街,东侧与外滩相邻,大楼从地面至屋面栏杆顶总高度达106.5英尺(32.5米)[34],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20世纪10年代末一战结束后,上海建造开始缓慢恢复,外滩也进入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翻建改造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外滩高层办公建筑的繁荣建造阶段。截至1924年,外滩共有6幢超过租界建筑法规规定84英尺限高的高楼竣工,分别是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大楼(Nishin Navigation Company Building,1919—1921),怡泰大楼(the Glen Line Building,1920—1922),麦加利银行大楼(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 Building,1921—1922),汇丰银行大楼(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Building,1921—1923),字林西报大楼(North-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1921—1923),及横滨正金银行大楼(The New Yokohama Specie Bank,1922—1924)(图3—2—10)。从扬子大楼及其之后新建的6幢建筑高度考察(表3—1),20年代初兴建的6幢建筑中,仅1923年建成的字林西报大楼超过了扬子大楼建筑高度,以130英尺(约39.6米)[35]高度成为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

图3—2—10 7 幢高层办公建筑对应的地块位置

表3—1 1918—1924年间外滩建成高层商业建筑列表

1920年8月3日《北华捷报特别增刊(1850—1920)》上登载了一幅扬子大楼照片,也是目前从可考文献资料中发现的第一幢在公共媒体上以“sky-scraper”做照片题名的近代上海建筑[36]。照片由名为伯尔(Burr)的作者站在建筑的东南角拍摄,建筑高8层,和当时左右毗邻的三层高建筑形成了强烈的高度反差。照片源自《北华捷报》特别增刊,是为庆祝《北华捷报》创刊70周年(1850年8月3日—1920年8月3日)而出版,上面同时还登载了反映开埠来上海城市发展的建筑与街道照片,已建成的有利大楼及亚细亚大楼的照片也登载其中。从编辑措辞来看,照片取名“one of Shanghai’s sky-scrapers”,说明他认为新建成不久的扬子大楼是上海众多“摩天楼”中的一幢,应该包括外滩已建成的汇中饭店、有利大楼、亚细亚大楼等建筑。相信“sky-scraper”在这里出现,与1903年那一封读者来信中写道的“sky-scraper”意义相近,从大众眼中,此时“sky-scraper”的建造更可称为一种建造现象,仍尚无更专业人士从建筑学角度将其作为一特殊建筑类型进行讨论。(图3—2—11)

那么第一次在公共媒体上将“skyscraper”即“摩天楼”作为一种时代发展下发生的特有建筑类型进行讨论与报道的是字林西报大楼,大楼至屋顶高度130英尺(39.6米)[37]。1924年2月16日发布的《北华捷报新建筑增刊》中,为介绍大楼的“建造与设备”设置了专栏,文章称新厦落成是“上海摩天楼建造的第一次实验”(“Shanghai’s first experiment in the way of a‘skyscraper’”),这是第一幢被媒体称作“skyscraper”的高层建筑,“以一种摩天楼的方式”(in a way of a skyscraper)[38]肯定了一幢高层建筑以“摩天楼”作为类型的设计建造过程。

图3—2—11 “上海摩天楼之一”—登于1920年8月3日《北华捷报特别增刊(1850—1920)》上的扬子大楼(左)(www.daowen.com)

图3—2—12 刊登在1924年2月16日《北华捷报新建筑增刊》上的封面照片—字林西报大楼(右)

大楼业主为字林西报社,至1924年《北华捷报》已发刊74年,《字林西报》也已发刊60年,1901年字林西报社搬至中区37A号地块,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原来楼房已经不敷使用,于是决定重建新楼。据建筑档案记载,位于公共租界中区册地37A地块(Cad.Lot No.37A)的字林西报大楼于1921年8月5日提交请照单,同月24日被批准,1923年6月竣工,建筑主体分两部分,临近外滩东面10层高,西侧建筑8层高,由英商德和洋行(Messrs.Lester,Johnson & Morriss)设计,美商茂生洋行(the American Trading Co.)承建,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图3—2—12)[39]

文章开篇就赞扬了这一次建造是建筑师与建造商共同合作下“大胆地实验”,“在上海松软地基上成功建起了8层高(总高10层)的大楼”,“虽然汇丰银行[40]的穹顶占领了租界的制高点”(图3—2—13)[41],“可我们却拥有在上海可供人居住的最高楼层”。文章还对建筑的基础与楼板设计、地基挖掘等设计决策过程作了专门介绍。建筑结构设计由德和洋行的建造部完成,最终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在“综合了结构可行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因素”而作出的决定,“最初设计也考虑过装配式钢结构,但由于运输的费用及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而放弃”,经过精细的设计计算,最终确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坚固性、抗压强度及耐火性等方面均可胜任。建筑采用连续的平板式筏型基础和木桩基,并且综合考虑楼板荷载、隔声性、防火性及刚度等因素,选择了带有金属板吊顶的肋形楼板结构(ribbed floors with metal lath ceiling)。[42]

图3—2—13 汇丰银行彩色剖面图

1924年2月15日字林西报大楼举行落成典礼,特地邀请英国驻华公使马克雷爵士(Sir James Ronald Macleay)自北京专程至上海主持开幕,公使在发言中对这幢字林西报的新式办公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通过德和洋行建筑师们的杰出才能与娴熟技巧让这一建筑的狭窄正立面得到了完美呈现,并且这座新建筑以极佳的现代商务大楼的示范形象丰富了外滩界面,同时还兼顾了建筑的实用、宽敞及大规模等特性”[43]

从扬子大楼到字林西报大楼,进入20世纪20年代,近代上海建造业发展逐渐加快,与10年代相比,建筑高度在不断上升,同时高层建筑建造数量增加明显(图3—2—14)。这一阶段选址外滩开发建造办公高楼的业主一般都实力雄厚,除开发自用以外,通过剩余面积出租获得可观的商业利润,以及将建筑物作为显示资本雄厚的象征物也是重要目的,在建筑功能设置上,除办公功能以外,业主也会加入客房、顶层公寓等多种复合功能。至此,外滩所有高层商用建筑的设计方都为英商洋行设计,承建商为英商或美商洋行。

图3—2—14 1924年外滩全景图(从图中看到此时字林西报大楼已基本竣工,汇丰银行大楼外墙脚手架尚未完全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