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近代摩天楼研究:摩天与摩登(1893~1937)

上海近代摩天楼研究:摩天与摩登(1893~1937)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接于1906年,首次在杂志上出现了“skyscraper”这一英文单词的音译词。从“斯加克利巴”这一“语名”读音可以推测是英文“skyscraper”的音译,这里虽然没有出现英文单词,但对这一新事物进行了注解—“天空上升之义”,可见“skyscraper”已经开始通过“斯加克利巴”这一中文音译传入中国,它和“米国建设高楼之风”关系密切,换言之,这一新名称所指代的美国新类型建筑正式通过中国的大众媒体传播,只是此时对“skyscraper”的翻译尚未明确。

上海近代摩天楼研究:摩天与摩登(1893~1937)

以《爱如生古籍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80]、《中国近代报刊数据库》[81]等近代文献期刊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检索中文“摩天”、“高楼”、“高屋”等关键词发现,最早一篇关于“摩天”建筑的新闻是1905年在《东方杂志》刊出的新闻《丛谈:摩天屋》,全文写到:“中国满洲有一高山,名曰摩天岭,言其高可摩天也。今美国芝加高城新构一巨屋,亦名摩天。屋共二十二层,专为外人来此栖止之所,每层八十间,共一千七百六十间,费银16兆元。”[82]这里除标题已经使用“摩天屋”外,同时文字中还出现了三次“摩天”,“摩天岭”“高可摩天”“亦名摩天”,由此推测文中所讲“亦名摩天”即是指美国芝加哥的“skyscraper”。

紧接于1906年,首次在杂志上出现了“skyscraper”这一英文单词的音译词。在该年《云南》杂志第1期上,“世界异闻”专栏上刊登出一篇新闻题为《四十层之高楼》的文章,文中写到“今年米国建设高楼之风流行……特使用一种语名斯加克利巴(即天空上升之义)。云有资本家拟于纽育市之三十二番街及二十三番街之中间三十米突与二十三米突之地建设四十九层之一大旅馆。……”[83]。从“斯加克利巴”这一“语名”读音可以推测是英文“skyscraper”的音译,这里虽然没有出现英文单词,但对这一新事物进行了注解—“天空上升之义”,可见“skyscraper”已经开始通过“斯加克利巴”这一中文音译传入中国,它和“米国建设高楼之风”关系密切,换言之,这一新名称所指代的美国新类型建筑正式通过中国的大众媒体传播,只是此时对“skyscraper”的翻译尚未明确。

近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申报》[84]在1912年11月10日第10版,也第一次出现了与“摩天”建筑有关的报道,这一篇新闻题为《摩天屋》,与1905年登于《东方杂志》上的《丛谈:摩天屋》正文内容几乎相同:“满洲有一高山名摩天岭,言其高可摩天也,美国有一巨屋亦名摩天建筑于芝加哥城内,屋共二十二层,每层八十间,共计一千七百六十间,按是屋专供外人来此栖止之所,建筑费美金16兆元”[85],文章以摩天岭与芝加哥的摩天屋相较,两者皆“高可摩天”。因此,虽然此时英文单词并未和中文翻译“摩天”明确对应在一起,但在对这一源于美国的新的建造现象的名词翻译上,公共媒体已经开始达成一定默契。

事实上,“摩天”这一形容词其实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据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86]记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古风》中有道:“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辞海》中对“摩天”一词的释义是:形容极高,也指高空[87]。至1914年,《东方杂志》上刊出一篇题为《摩天人》的文章,文章第一句是:“摩天人Human Skyscraper 一语,乃指修造尖塔者而言,以其高可摩天也。[88]”是目前可以检索到在中文出版物当中最早同时出现英文“skyscraper”与中文“摩天”的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人物是来自英国当时正居上海的“摩天人”杰克·开番姆(Mr.Jake Capham),文中还提到“上海及东方各处”并无尖塔,也还未有“此等”匠人,而“纽约四五十层之高楼”之多,因此“美国固号称产此类匠人之地也。”[89]这里再一次表现出国内媒体对美国广建摩天楼状况的关注。这之后十余年间刊登在中国期刊上关于美国摩天楼建造的新闻频率不高,措辞也没有太多变化,如《申报》1916年11月14日第14版“海外拾遗”专栏中一篇名为《喜可哥城之巨屋》的文字中,正文道“美国喜可哥地方有一巨屋,乃一千九百十五年时造成。题名曰摩天,取其高大之意也。屋共有二十二层,每层八十间,共计一千七百六十间。建筑费约十六兆银元云。”《申报》1919年3月11日第14版上,名为《自由谈新谈旅美观察谈》,文章第一句写到:“美国大城如纽约高屋摩天深井入地其地底之世界颇如我国侦探小说中所记述之诸异闻美国工业发达建筑术甚进步故不期然而有此等地下层之魔窟……”[90],这里对美国建筑物作出“高屋摩天”的形容。

1934年,在《申报月刊》第3卷第1号上刊文对“摩天楼”这一新辞源进行准确释义,题名《新辞源:摩天楼》:“所谓摩天楼(Sky-scrapper)一名辞,乃是指近代都市中高入云霄的建筑而言。近代建筑术进步,世界各国的大都会中的建筑物常有高至数十层者,因其高耸于天上,故名之曰摩天楼。现以摩天楼最多而闻名于世界之都市,美国纽约市乃其最著者。纽约市中矗立于街道之摩天楼不知凡几,其中最有名的,有乌而华楼(Woolworth Building)高六十层,不过这高度早已被其他建筑物超过,最近有一名Empire State Building,共有一百二十层楼,高度达一千二百十五英尺,此为世界摩天楼中之最大者。(纬)”[91]

同年,在1934年12月18日《申报》总第22151号第21版的《申报建筑周刊》上刊登了一篇《谈谈摩天楼》的文章,第一段也具体谈到“何谓摩天楼”:“所谓摩天skyscraper者,即摩天之楼,其巅之高,望之若摩天擦顶,乃形容其高入云间,苍天无顶,焉得摩天。故楼之高,非真能摩天也。最近上海都市之中,二十二层之摩天楼已告落成,一时国际饭店,四行储蓄会之名遍传人口。里巷街头莫不以摩天楼为谈助,实有妇孺皆知之概。此亚东最高之二十二层摩天楼,确可雄视东半球。[92]

虽然“摩天屋”是英文“skyscraper”最早的译名,但却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此后还出现了“摩天楼”、“摩天大楼”、“摩天大厦”、“摩天巨厦”、“摩天高屋”等名称,其中“摩天楼”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名。(www.daowen.com)

在《申报》中检索,“摩天楼”第一次出现是在1930年6月13日第20548号第8版上,文章名《世界之高层屋》,讲到共78层高1 310英尺的纽约克莱斯勒大厦才于5月27日开幕,“一时纽约之摩天楼皆屈居下风”,这是“摩天楼”的称呼在《申报》中第一次出现,此后,还出现了133次。“摩天大楼”共检索出现22次,第一次出现是在1933年12月12日第20801号第23版上,这是一个名为《上海24小时》的电影小说,里面写到:“下午四时,大都会的动脉跳动得最剧烈的时候。汽车接连着电车,电车接连着汽车:从摩天大楼的顶上往下望:是两条直线地相对着爬行的蚂蚁的阵……”[93],“摩天阁”出现7次,第一次出现在1926年12月15日第21版[94],又如“摩天大厦”出现了共23次,“摩天巨厦”仅出现2次,“摩天高屋”仅出现1次。

通过期刊数据库检索,“摩天楼”共出现69次,首次出现在《商工月刊》1931年第2卷第3期,题名为《世界第一摩天楼》,曰“纽约函云,前任州知事,呵尔弗雷杜斯密斯氏之计划”发表,要在纽约市厅北方建造一座“世界第一之摩天楼,高一千六百呎”[95]。“摩天大厦”出现17次,第一次出现在1935年《科学画报》[96]上,“摩天阁”出现8次,第一次出现在1933年[97],“摩天巨厦”出现3次,“摩天屋”仅出现3次,“摩天大楼”仅出现2次。(图1—3—5)

图1—3—5 有关“摩天”建筑名称的数据库检索结果饼图分析

左:《晚清及近代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右:《爱如生古籍库》中《申报》全文数据库

因此根据以上文献检索的详细考源,针对“skyscraper”这一西方“时髦”新名词新事物,中国学者在翻译时通过参考史籍典著,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汉语之中找到源头,贴切地使用了“摩天”一词。同时,不论是在期刊检索,还是报刊检索当中,结果都以“摩天楼”的出现频率为最高,也是日后对于“skyscraper”最通用的中文释义,因此本书全篇也对研究对象“skyscraper”取“摩天楼”这一中文译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