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雪灾地区的识别与预防

雪灾地区的识别与预防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雪崩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各种影响,作用于这些影响的表象,被称为雪崩无声的见证。通过长期调查和总结发现,雪崩地区存在固有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许多方面有所表现。根据雪崩景观,来判断雪崩地区是非常直接的方法,故而雪崩景观是判断雪崩地区的可靠依据。雪崩雪堆是发生雪崩地区的典型标志。当发生大雪崩时,雪崩冲至河谷对岸坡麓,并形成不对称丘状地貌,这种地貌被称为雪崩丘。坡面雪崩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堆积地貌。

雪灾地区的识别与预防

雪崩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各种影响,作用于这些影响的表象,被称为雪崩无声的见证。每到夏季,积雪融化消失,曾经因发生雪崩而留下的痕迹就会暴露无遗,这些无声的见证会给科研人员提供很好的研究途径和资料。所以这个时期的野外调查组主要寻找的就是这些雪崩作用痕迹,并将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航片和地形图一起判读,再根据记录雪崩的历史性文件来辨认和确定雪崩地区,分析当今有关地区的雪崩状况。

通过长期调查和总结发现,雪崩地区存在固有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许多方面有所表现。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认:

(1)独特的雪崩景观

在多雪山区,雪崩作用是形成雪崩景观的重要要素,雪崩作用和雪崩形成条件息息相关,当它们形成特有风格的景观时,这个景观就称为雪崩景观。根据雪崩景观,来判断雪崩地区是非常直接的方法,故而雪崩景观是判断雪崩地区的可靠依据。

雪崩景观虽然独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冬季,变化最为突出。山地森林带中积雪满覆,自上而下的沟槽穿越森林。沟壁墨绿,沟谷洁白,两相呼应,风景别致壮观。森林带以上就没有墨绿色了,其地区裂隙和峡谷都填满积雪,并被陡坎和谷壁分隔开,一些峡谷的顶部还会促使雪檐的发育。

斑驳屹立的陡坎岩石白雪皑皑的裂隙峡谷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巨大的美丽景观,这景观便是典型的冬季雪崩景观。

我国的天山西部中山地区阳坡和阴坡的雪崩景观各不相同。阳坡的山脊上长满了高傲挺拔的云杉和低矮灌丛,雪崩沟槽被山脊分开,沟中有很厚的积雪,皑皑白雪蜿蜒而下。阴坡则没有这么丰富多彩,无垠的积雪,分布很是均匀。

晚春时节,临近夏天,表面上的积雪经历了一个春天的消融,此时已经渐渐消失。而位于坡麓、峡谷、侵蚀冲沟、剥蚀漏斗和主谷交会的地方依然有雪堆和跨河雪桥分布其中。

夏季,天山不同高度上的雪崩沟槽有不同的景观,例如:山地森林带,朝北的山坡上,雪崩沟中生长出嫩绿的草甸,草甸与墨绿色的云杉相应成景。山地草原带,此时的草原色彩有些呈现微黄,而雪崩沟槽则在微黄的草原上留下了一个个绿色的斑块。形成这样景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受雪崩的影响不同,致使植被更替及其季相滞后情况的发生,从而影响到了植被发育时间的差异。

(2)雪崩雪堆的特征

雪崩停止运动后,所产生的堆积物,称之为雪崩雪堆。雪崩雪堆是发生雪崩地区的典型标志。若对雪崩雪堆进行调查,最佳时间为冬末和夏初。雪崩雪堆具有以下特征:

雪崩雪堆分布的位置一般在坡麓、河谷对岸的坡麓、雪崩锥上和负地形的底部。

堆积在不同地方的雪崩雪堆外形不同。堆在坡麓的坡面雪崩雪堆和山坡走向平行,常呈堤状。能形成雪坝和雪桥是穿过河谷的雪堆。堆在负地形底部和雪崩锥上的雪堆通常为扇形锥体或条形垄状。此外,雪崩雪堆还分为不同的类型,表面平坦的是干雪崩的雪堆,表面凹凸不平的是湿雪崩和雪板雪崩的雪堆。

雪崩雪堆结构复杂,缺乏自然产状和层位。雪堆中的夹杂物却很“丰富”,有厚度、规模不等的风壳、辐射壳等雪块、细土和石块,以及草木植物残枝败叶,除此之外,甚至还有整株的树木

雪崩雪堆积雪的密度较大。以我国天山西部为例,其雪崩雪堆积雪的密度可达0.3~0.7克/立方厘米,是新雪密度的5~6倍。其中,干雪崩雪堆为390千克/立方米。

不同季节产生的雪崩雪堆颜色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雪崩雪堆在运动时卷入的物质不同,而导致的污化颜色不同。一般情况下,冬初春末产生的雪崩雪堆,其颜色为淡黄;而隆冬产生的雪崩雪堆因为污化物质少,所以多半仍然呈白色。

与雪崩雪堆相比,吹雪雪堆一般分布在风速较大,且有充沛降雪的分水岭或者邻脊带和宽阔的沟谷;不同于雪崩雪堆,吹雪雪堆没有块状结构,表面平坦,边缘是陡坡和吹雪雪檐的陡壁,陡坡和雪檐的形成都离不开风的因素。

(3)雪崩地貌特点

雪崩对地表也有侵蚀、剥蚀和堆积的作用,在作用过程中,就会促使产生一些与其相关,且有典型特点的地貌。

雪崩侵蚀、剥蚀地貌特点:雪崩侵蚀、剥蚀地貌的形成,并不是来自雪崩一己之力,还有冰川、积雪的侵蚀、剥蚀作用。这种地貌多为漏斗、不同程度变形冰斗、积雪侵蚀雪崩犁沟、切沟和宽沟。其中,位于分水岭或邻脊带附近的漏斗、冰斗和部分犁沟是雪崩源头。一些漏斗、冰斗从外表上来看,它们出口狭小,围壁也大小不等;雪崩从斗中出来后,犁沟、切沟和宽沟便成了它们的径流渠道,即运动区。虽然这些运动区的沟形、规模和支流系统各不相同,但是,由于雪崩的作用,横剖面沟底平坦,谷壁常呈U形,且陡峭。纵剖面沟泓平直,没有什么弯曲,有弯曲的地方常有拓宽擦痕。此外,沟槽基岩露头发育磨蚀痕迹。

雪崩堆积地貌特点:雪崩堆积正地形的形成不仅仅是雪,还夹杂着全层湿雪崩挟带的碎屑物质。其中沟槽雪崩形成的典型堆积地貌被称为雪崩锥,雪崩锥一般分布在雪崩沟槽汇入河谷的地方。雪崩堆积地貌轴部微突,酷似扇形,雪崩锥相似洪积扇。但是,一般的雪崩堆积地貌物质繁杂,缺乏分选,细土、碎屑、石块和植物残骸混杂在一起。而雪崩锥分选较清晰,表面堆积大量的枯枝败叶,其中还分布着大小不等、高矮不齐、东倒西歪的“摇摆石”,棱角分明的石块好像总处于不稳定状态。

雪崩前垄一般以锥顶为圆心发育于雪崩锥上,这些垄呈同心圆弧交错排列。其成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被雪崩挟带下来的物质就地在其前端堆积,另一方面是由于雪崩的雪犁作用。观测雪崩前垄时,居高临下,会更为清晰。

分布在雪崩沟槽两侧的垄状地貌是雪崩侧垄。这种地貌的形成是由于雪犁作用,在雪崩路径上的松散物质被犁起后又被分向两侧堆积的结果。

在雪崩锥上还有一种直接从锥顶开始向下覆盖其上的堆积地貌,被称为雪崩泻流裙。这种地貌是由于雪崩或者积雪剥蚀雪崩沟槽中的坡积碎屑和生草土层而形成的。

当发生大雪崩时,雪崩冲至河谷对岸坡麓,并形成不对称丘状地貌,这种地貌被称为雪崩丘。

山坡高陡且积雪较深的山区容易形成坡面雪崩。坡面雪崩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堆积地貌。但雪崩的剥蚀作用时有发生,所以也会形成条状地貌,这种条形地貌被称做雪崩土堤。

(4)森林破坏及分布(www.daowen.com)

根据植被识别雪崩地区:雪崩的破坏性会在它所途经的林区留下明显的痕迹。观察植被的特征,可以判断这个地区的雪崩及其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森林的严重破坏。支沟底部及其两侧、沟口堆积锥上和主沟坡麓,单株或成片树木、灌丛朝一定方向倒伏,如果发现这些现象则表明这里可能是雪崩地区。

第二,树木倒向不同的方向说明雪崩来自不同的方向。例如坡麓树木倒向谷底,则雪崩来自上方;若树木倒向山脊,则雪崩是来自河谷对岸的。但无论雪堆中倒伏和折断的树木何以倒向,都足以表明这个地区是雪崩地区。

第三,植被的分布形式也可以判断雪崩地区,具体表现如下:

林线以下山坡基本上没有成熟林,或林隙地穿过森林向下分布。

有些地方的森林贫瘠,因为大面积的雪崩频繁活动,致使森林无法生存。

高于林线的形成区没有森林。

从形成区到运动区一般没有森林。

沟底的谷壁生长未成熟林或无森林,而远离沟底谷壁的地方却生长着成熟林。

(5)树形的变化

雪崩可以直接对植物产生撞击和挤压作用。如果雪崩经过,大多数树木会被摧毁,但也有幸存的树木,这些幸存的树木虽然保住了生命,却也不再挺拔,因为经常遭受雪崩的挤压而扭曲变形。

有些树木形成匍匐状,这种树木树干贴着地面弯曲着生长。例如,天山地区的桦树最易长成“匍匐树”。

“旗形树”也是由雪崩造就出来的,因为雪崩来临方向的大部分树枝经常被雪崩及其气浪冲毁,以至于枝叶都集中在朝向雪崩下游的一侧,看起来如随风飘荡的旗子。

还有一种树叫“断头树”,听起来有些可怕,可是却是非常形象的一个名字,因为这种树的树头和树梢均已被雪崩气浪冲断或刮掉了。

麻花一样的树干也是雪崩的杰作,因为雪崩来临时挟带了大量的石块等物质,这些物质撞击、摩擦树干,致使树皮剥离、木质破坏,从而形成麻花形态、扯成木质纤维。这种形态的树木在雪崩运动区的两侧可经常见到。

以天山为例,在天山西部有雪崩途经的一些河流两侧,其支沟沟口,虽然广泛地分布着由灌丛和柳等组成的茂密醉林,但这些植被树木的枝干和枝条均倾向下游,有些甚至贴近地面。很明显这是雪崩的杰作。但它们的情况并不单一是冲撞、挤压和雪崩雪堆堆积的结果。有些树干弯曲形似马刀,俗称马刀树。马刀树是在其幼龄受到坡上雪崩雪堆的挤压而改变了生长方向。一些木质柔软的树种,被雪崩折断以后,又在老树根部重新发芽,形成再生树,如白桦和天山花楸。

(6)数种的更替

在雪崩途经路径内和两侧、外缘山地植被可从里向外分为三带,这其间的差异是由于雪崩规模和频率不同而引起的。通过野外考察和航摄像片能将这三带间的变化看得清清楚楚。三带山地植被分布如下。

内带:杨和柳。这里雪崩频繁,规模较小;

过渡带:成熟树林遭到破坏,并且生长针叶林、杨树子苗或小树,这里雪崩偶尔较大;

外带:未破坏的成熟针叶林,其外缘林遭到过雪崩梳理。

再以天山西部为例,山带森林地区,山坡上部、中部生长着云杉,树种大多单一,这种情况称之为“纯林”,而到了坡麓一带本应为纯林的地区变成了混合林,除了云杉之外,还生长着白桦、杨和天山花楸等。由纯林变为混合林的原因之一是雪崩的侵袭。因为雪崩来临时,这里的云杉林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但就在森林恢复过程中, “底盘”又被桦、杨和花楸等先锋树种侵入。

(7)草被破坏

在雪崩路径拐弯的地方经常可以见到无草的斑块现象。这是由于挟带大量石块的全层雪崩在爆发时,其雪犁将草本植物连根拔起,使其地下部分剥离,这些草本植物被带走后,地上就会出现一定时期内的空白。这种无草斑块的现象也可以作为辨认雪崩地区的标志。

(8)植被群落改变

雪崩雪堆不仅仅是压埋杂物,它还可以改变生态环境,水和热的变化会影响到植被群落成分,且使植被的发育阶段出现滞后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