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世界规模来说,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雪崩作用的一个因素,它的波动就是一个作用点。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之内,各地的气候有所变化,暴露于雪崩威胁下的人的数量、活动范围及其生产项目也有相应的变动,雪崩灾害类型及其程度也有着类似的特性。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的罗杰斯山隘的雪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1909~1980年这70多年的时间里,1919~1920年、1932~1933年、1934~1935年、1967~1968年和1971~1972年的冬季,发生的雪崩有着数量多、规模大、作用强烈的特点;其余年份的冬季,发生雪崩的频数则偏低或是中等。
在19世纪中叶,冰岛几乎全是由农村人口组成。1880年以后,在其东部、西部和北部的狭窄而深邃的峡湾地区,有渔村建立起来,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处雪崩易发地段,因此,当有灾害发生时,渔家就会深受其害。
在19世纪末叶,雪崩灾害在美国的发生频数开始剧烈上升。1860~1910年,是采金狂潮期,大批采金者在这段时期涌进落基山区。在这段时期内,雪崩灾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首先深受其害的就是那些采金者和向外运送矿石者,它们常常落得极为悲残的结局。随着富矿的逐渐枯竭和金银的贬值,采矿者终于不再“争先恐后”地涌入山区,原来的采矿者也纷纷离去,从此,雪崩造成的灾害就不像以往那样严重了。但是,后来因为纵贯东西的公路和铁路建设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灾害的频数又一次增多。如今,统计资料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蓬勃发展的冬季运动的带动,兴建了诸如别墅、疗养胜地等建筑,许多繁华城镇也在山区陆续建立起来,致使在冬季进山的人数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灾害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灾害增加的原因包含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在山区建设运输走廊,以及向山区延伸能源和通信线路也包含在内。
缺乏系统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人们暴露于雪崩危险中最为重要的根源。受美学和经济学的影响,对于山区土地,甚至是那些已经被多次指出的雪崩不安全地区的土地,人们仍然继续过分地利用。长期以来,人们虽惋惜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有感于生命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渺小,同时,对于能够预防灾害的各种措施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是,无情的灾害仍然是以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增加。比如,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国家,每五年的时段,就会增加5%的经济损失,而雪崩造成的死亡人数则增加了10%,究其原因,这和山区的开发速度迅猛,特别是与冬季运动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联。
日本和欧洲相似,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即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受雪崩危害的对象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雪崩事件危害的主要交通载体是铁路,由于铁路沿线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段得到了治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则成了公路。(www.daowen.com)
近年来,行人遭遇雪崩灾害的事件已在不断减少。在50年代以前,烧炭雪崩事件发生频繁,70年代以来,已经少之又少,基本不再有类似情况发生。水力发电、采矿和林业生产雪崩事件也已经下降,但是,清雪雪崩和山区建设事件则在增加,而且根据相关专家的推断,预期会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冬季消遣活动的普及,自50年代以来,与此有关的雪崩事件呈现不断增加的势态。与其他冬季消遣活动相比,登山雪崩事件所占的比例要高一些。而60年代以来,又有了一些变化,明显增加的滑雪雪崩事件,与高山地区大的雪场开发有一定的关系。预计这类事件还会呈现继续增加的趋势。
我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在解放以前,雪崩受害者主要是山民、牧民和林业工人。当时,山区的开发还没有启动,交通也不畅通,进山和居住在山里面的人不是很多,灾害程度比较轻。而在解放以后,受灾对象和受灾程度有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扩大了山地的利用范围,增多了一些行业类别,出现了许多厂矿、企业(以林业、畜牧、道路、采矿、通信等为主),以及相关的房屋、建筑和设施等的建设,就算在冬季,进入或常住在山区里的人也有很多,因此,灾害一旦发生,就会使更大的区域、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人受到灾害的影响。比如,在1961~1989年间,天山地区发生的雪崩事件,造成49人死亡,而1994~1995年,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就有3人受伤,20人死亡,这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1995年春,一场与交通有关的严重雪崩事故在天山西部果子沟发生。1996年冬,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于天山西部巩乃斯沟,而在新源县,一个六口之家全部遇难。另外,1997年冬,雪崩袭击了阿尔泰山区的采金人员。我国高山地区的山峰,对外开放以来,使得登山事业蓬勃发展,但不足的是,有多起严重登山雪崩事件相继发生于山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