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山:奇峰怪石,云海天都见证

黄山:奇峰怪石,云海天都见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是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就不下30个,连同略低于这个高度的算在一起,黄山号称72峰。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都在1873米以上。怪石、奇松和云海的三位一体使黄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这是以天都、莲花、光明顶三主峰代表黄山,称它们是天帝居住的仙都。峭岩绝壁、奇峰怪石,是黄山之风骨。直至徐霞客到黄山游览、考察,此事才予以澄清。5年后,徐霞客二上黄山时,也登上了峰顶。

黄山秦朝时被称做黟山,因为有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的传说,得到崇信道教唐玄宗器重,于天宝六年(747年),将其改名为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歙县、休宁、黟县间,以美丽的自然景观著名,更兼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面积160多平方千米的核心地盘上,屹立着成百座巍峨奇特的山峰。单是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就不下30个,连同略低于这个高度的算在一起,黄山号称72峰。也就是说,这里平均两平方千米就有一座较大的山峰。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都在1873米以上。它们像三尊顶天立地的柱石,鼎足而立,雄立山体中央;其他千峰万堑,有如星罗棋布,环伺在三大主峰周围。特别是莲花峰高耸在黄山中心部分,是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8米。在文殊院前看莲花峰,它很像一朵绽开的莲花。置身峰顶,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堑争奇,美不胜收。别的山峰也有各自不同的丰采,前山雄伟,后山秀丽。前山诸峰,往往壁立千仞,如一石削成,巍峨挺拔,气贯长虹。后山诸峰则峰头态势活泼、玲珑别致,引人入胜。如果说前山诸峰恰似一篇气势磅礴的大块文章,后山诸峰就更像是一首委婉细腻的抒情诗篇。怪石、奇松和云海的三位一体使黄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黄山有句古谚:“无石不松,无松不石。”确实,黄山的松和石,是形影不离的伴侣。黄山松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它们的千姿百态:或平伸舒展,或虬绕弯曲,或单株独秀于峭壁之间,或汇成林海气势浩荡。最著名的松为迎客松,位于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出来,粗干苍劲,一较长的松枝垂于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仰手迎接四方来客。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绝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这样的松树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使人从其顽强的品格中获得启迪。

黄山自然风景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如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此外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的慨叹,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高度赞誉。黄山总面积1200平方千米,精华部分1154平方千米,素有“五百里黄山”之称。

黄山天柱峰云海

黄山在秦代以前称为“三天子都”。这是以天都、莲花、光明顶三主峰代表黄山,称它们是天帝居住的仙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天都峰即是《山海经》中所谓的二天子都。它的四面皆有障,庐山(古称天子嶂)是西障,婺源的率山(亦称天障山)是南障,绩溪县境的大障山为东北障。清初钱谦益在《游黄山记》中记曰:

其峰曰天都,天所都也,亦曰三天子都。东、南、西、北皆有障,数千里内山,扈者、岿者、岌者、峄者、蜀者,皆黄山之负泉几格也。

峭岩绝壁、奇峰怪石,是黄山之风骨。诗仙李白曾留下这样赞美黄山山峰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蒸萏金芙蓉

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海拔1864.8米。它凌空而立,气魄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若一朵初绽的莲花。绝顶处有一丈方圆,叫做石船。垂直陡峭的百步云梯,宛如莲花的梗茎;曲折盘旋的莲花沟,恰似莲花的蒂盘。登上峰顶,极目远眺,但见云水苍茫,浩气凌空。宋代吴龙翰、鲍云龙和宋夏等十余人,在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十六日,历时三天登上莲花峰顶,他们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批登上黄山最高峰的人。吴龙翰在《黄山记游》中曰:

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谈玄,鲁斋涌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少马、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

黄山云海奇观

嗣后,上莲花峰者日益增多,徐霞客登莲花峰后写道:

其巅廊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从莲花峰顶上“百步云梯”,穿过高为1700米的鳌鱼洞,站在鳌鱼峰上,真有骑在鳌鱼背上遨游大海的奇妙感受。翻过鳌鱼峰,上平天(石工),便到了天海。距天海不远,即是光明顶。

光明顶海拔1860米,形状像一只倒扣的钵头,顶上秋水银河,长空一色。光明顶原为炼丹峰的一部分,1929年出版的《黄山指南》将它们分成两峰。传说黄帝当年炼丹后,不仅没有将灶火熄灭,反而特意添加了许多灵炭,要使这熊熊炉火烧得更旺,“光明顶”因而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位名叫智定的和尚在此修行15年。有一天,山顶大放光明,太阳周围内紫外红的光环出现在天门,此山遂得名“光明顶”。

因为光明顶地势高旷,所以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据说这里观日又与别处不同,日落并不是一下子下去,而是入而复出,跳跃几次才落。此处日出时光的折射也与别处异样,日出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日间的大10倍,光轮破云雾直上,似有响声相伴。现在光明顶上建有气象站,这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黄山气象站”。

天都峰是三大主峰中名望最大者,海拔1810米,古人不但认为它是黄山最高峰,还以它为群峰至尊,称其为“群仙所都”,意思是天上都会,所以称其为天都峰。钱谦益说“天都竦出群峰上”,明代潘之恒说“黄山尊严无如天都峰”。直至徐霞客到黄山游览、考察,此事才予以澄清。但天都峰独特的造型和气势确实不同凡响,是三大主峰中最险峻者。从天都峰脚下仰视,只见峭石横空肃立,悬松倒挂。上山的磴道如一线天梯,自空垂下,若断若续,令人不禁望而却步。

天都峰不像莲花峰群峰簇拥,也不像光明顶缓缓升高,它突兀拔起,矫矫不群。登山石阶约1.5千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竟达90度。据史书记载,公元1613年前后,由普门和尚带领的小探险队,第一次征服了天都峰。5年后,徐霞客二上黄山时,也登上了峰顶。到1934年,才修凿了石蹬,扯起铁索,解放后又重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天都峰最险处为“鲫鱼背”,为通往天都峰的必经之路。它是一道十几米长,宽不过一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边是万丈深渊,其上仅容一人通过。因纯石无土,在云海中如同露出水面的鱼脊。人过鲫鱼背,无不“精夺神摇,口不得语”。如今虽已有石柱、铁索护卫,但仍是黄山最出名的险境。

迎客松(www.daowen.com)

除三大主峰外,黄山著名的山峰还有炼丹峰,《黄山志》将它列为三十六大峰之首。据其上载,峰顶有石室,室内丹灶杵臼俨然尚存。峰前有晒药台,台下深不可测。峰前炼丹台还有一座石桥,又名仙人桥,是黄山最险处,两绝壁处各出峭石,彼此相抵,犹如接简,但没有汇到一起,似断似绝,登临者莫不叹为奇绝。有的书记载,唐开元中在炼丹峰侧见此天桥,长30多丈。清代之则说见之于莲花峰西南,还说有采药者宿于桥侧,听见桥上有笙歌声,天亮后便再也找不到桥了,遂把石桥说成是幻境。其实石桥是有的,据方拱乾《游黄山记》说,过狮子峰,登清凉台,可看见天桥如长虹横亘于岩上,不到桥侧,见三石合成,两石如桥柱,一石覆盖于上,上脊超不过五寸。

狮子峰因山峰形如卧狮而得名,狮首是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狮子林”等庵舍。这里有奇松古柏、天眼泉等名胜,风景多而集中,始信峰也是黄山名峰之一,俗称:“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峰顶三面临空,悬崖千丈,左右有石笋峰、上升峰陪衬。这里有著名的“接引崖”,断崖间架木相连,上有一株松树,可攀引而度。松树生在石隙中,又称“接引松”。古代文人墨客常在此观览山景,饮酒弹琴,故始信峰又有琴台之称。

黄山还有不少纯以其外形命名的山峰。如笔峰山因上有一石挺出,耸立空中,下圆上尖,活像一枝书法家的斗笔,峰尖石缝中长着一株盘旋曲折的古松,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块像人睡卧的巧石。所以这处奇景被称为“梦笔生花”。与笔峰相对之处,还有一座顶上分出五岔的山峰,形似笔架,两峰相映成趣。黄山北部的芙蓉峰,因其峭拔,如菡萏一枝向天而开。

怪石巧石星罗棋布,形状奇异,千姿百态,俨然一座座巨大的石雕峙立于黄山诸峰。怪石最集中、最奇妙处首推石笋缸。石笋缸在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峰旁壑底,形状各异的石笋参差林立,恍若栉比鳞次的摩天大楼,又像森严倚天的万千刀戟,还似雨后的无数春笋。远眺石笋缸,又构成了“五百罗汉朝南海”的壮阔场面。

黄山西部飞来峰上的飞来石,是一块高10余米,上尖下圆的巨石,它孤耸峰头,根部和山峰似截然分离,且还向外倾斜,其根部有2/3漏出空隙,好像刚从天外飞来,脚跟尚未落稳,又像要匆匆飞走。关于飞来石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此地有一毒龙逞凶,西方佛祖拔起灵鹫峰准备到杭州西湖修性养道时路经黄山,见有毒龙残害生灵,佛祖愤怒地举起禅杖,在灵鹫峰上敲下一块石片,正好压在毒龙身上,从此黄山太平,而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西边因此有了一处凹陷。对于这块奇石,明代诗人杨补《飞来峰》诗云:

何来一片云,化石栖峰面。

百丈无皴痕,趾虚通一线。

欹倾不自安,非根岂能眷?

翼翼半欲去,如怀故山恋。

倾身临其前,瞑目骨已战。

相戒勿尔触,下久意始善

又如狮子峰顶有一块形如石猴的奇石,云海涌起时,它像是立在云海上凝神远望,人称此景为“猴子观海”,云海散去后,对面群峰林立,石猴像是要跳过去,又称“猴子过山”。鳌鱼峰背上有一块龟形大石,附近卧着几个蛋形小石,构成“鳌鱼驮金龟”“老鳌下蛋”的奇观。峰前有几块石头像螺蛳,又有“鳌鱼吃螺蛳”的说法。再往前,峰旁一石突起,像在面壁参禅,叫做“僧坐石”。松谷道中有一块“天牌石”,又叫天榜、仙人榜,长在峭壁中,黄色中间有绿字宛然可辨。前面还有“鲤鱼石”,天门处有“海螺石”,形状酷如其名。天都峰上还有“老鹰抓鸡”“金鸡叫天门”等巧石。漫步于黄山之中,观赏这些千姿百态的奇石巧石,你不知是该惊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还是赞叹前人给这些石头命名时丰富的联想

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绝,使人置身其中如入仙境,而且与诸多名山一样,具有壮丽的人文景观,其中主要是寺庙庵堂的建筑。据《黄山志》记载,黄山自唐以后,陆续兴建寺庙庵堂印多所,著名的古寺有慈光寺、文殊院、狮子林、松谷庵、云谷寺、翠微寺等。普门和尚在古代黄山僧侣中最负盛名,他是黄山两所最著名寺庙文殊院和慈光寺的开山祖师。普门是明万历年至天启年间人,他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裼杖奉游至黄山,不顾山高路险,首次攀上天都峰绝顶,打通了号称“天下玉屏”的玉屏峰之路,普门因此被尊为“神僧”。他在玉屏峰上建立了文殊院,徽、歙地区的僧侣纷纷投普门为师。因僧徒日众,普门又创建更大的慈光寺。为筹资金,普门专携黄山图北上京城,神宗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接见了这位来自“仙都”黄山的高僧。宋神宗皇帝还亲笔题书匾额“护国慈光寺”,并捐赠银两和名贵物品,使这座普通的禅院跃为皇帝敕封的寺院。此后,朝佛取经者日达千僧,游客日多。

黄山飞来石

虽然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但它的开发却较其他名山晚。自唐天宝六年(747)改黟山为黄山后,其奇秀景色逐渐传扬开来。历代名人学士,如唐代的李白、贾岛、志满和尚,宋代的范成大、吴龙瀚,元代的汪泽民、郑玉,明代的徐霞客、钱谦益、普门和尚、江瑾、袁中道,清代的施闰章、刘大魁、袁枚、雪庄、渐江、石涛,近代的黄宾虹等,他们都曾登览黄山,或以诗文咏赞,或以画笔描绘,或建寺修路。

黄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四绝”与四季物候的交融,组合成数不尽的天然画卷。春,风和日丽,山花浪漫,争奇斗妍;夏,流泉飞瀑,山峦葱郁,暑消凉润;秋,凝紫飞红,层林尽染,遍地铺金;冬,玉树银花,晶莹透剔,一片冰清。天然画廊似的五百里黄山,自然也激发着画家的创作灵感。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即有句“黄山是吾师”的名言。宋代大画家马远,早期临摹古人,到黄山游览后,将过去闭门造车所画的山水画稿付之一炬,从此走向“师造化”的道路,其后期的山水画构图险峻峭拔,线条豪放有力,对后世的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初,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即从黄山崛起,画派早期成员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等都是黄山脚下人,故又称“黄山画派”。他们共同的特点跳出了仿古、临古的窠臼,师法自然,描写真山真水。这些人中,渐江描绘黄山的作品极多,其中《黄山图》60帧尤为珍品,被画坊称为“至奇之笔”。而雪庄为画黄山,独自住到人迹罕至的白砂缸,以树皮代瓦棚,名曰“皮篷”,以至以后这里改称“皮篷”。雪庄花几十年心血,精心绘制《黄山图》42帧,与渐江的《黄山图》合称“双璧”。这两人是新安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云雾中的九华山峰

清代石涛屡游黄山,“坐久忘归去”“搜尽奇峰打草稿”“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他有大量描绘黄山的作品,其中《黄山前后海图》长卷和《黄山八景》等作品,笔墨恣肆酣畅,意境苍莽深邃。近代画家黄宾虹一生曾九上黄山,他的《黄山纪游册》《黄海松涛十二图》《黄山松谷图》等都是艺术珍品。

黄山由于其峰、石、松、云、泉等自然胜景,成为天然美的典范,又兼有各地名山之特色,博得“天下名景集黄山”之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