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泰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泰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山古称岱山、岱宗,位于山东中部,泰安以北。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等神祗就诞生在泰山特定的环境中。在中国的俗语中,往往把丈人称为“泰山”,这一称谓自然也与泰山有关。现在用于陈列有关泰山的文物、字画和历代祭品,其中沿香狮子、温琼玉和黄蓝釉瓷葫芦最引人注目,被称做“泰山三件宝”。泰山秦刻石能延存至今,可谓历尽劫难。

泰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泰山古称岱山、岱宗,位于山东中部,泰安以北。泰山总面积42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532.7米,由于它地处我国东部,因此在五岳中被称为东岳,并被誉为“五岳独尊”“五岳之首”。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泰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雄奇险秀,更在于它作为文化名山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它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历代帝王登临封禅,文人贤士题诗颂文,庙观林立,碑刻遍地。儒家有坊,道家有祠,佛家有寺,可以说,泰山是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缩影。

泰山的宗教和神祗崇拜也独具特色。泰山上庙宇众多,儒、释、道三教合一。泰山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的文化成就了它独特的宗教形态,由于泰山是众岳之宗,因而祭祀泰山成为王者取得最高权力的象征,这就决定了泰山宗教信仰与政治相结合。在泰山宗教中,天神、地祗是崇拜的主体,配以祖先崇拜,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等神祗就诞生在泰山特定的环境中。

古代帝王认为泰山巍峨耸立,气势雄浑,又有很多关于它的神奇传闻,因而将其视作神的化身。为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帝王登基时,每逢太平年,就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所谓“封”,即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禅”,即在泰山的小山梁父辟基祭地。据说,夏、商、周三代就有72个君王来这里祈祷。从秦始皇以下,帝王祭泰山之事才兴起,据记载,历史上最隆重的是汉武帝唐玄宗

俏美多姿的泰山

此外,泰山也以其独特的风姿、奇幻的色彩、俊秀的气韵,吸引着无数的骚人墨客、文人学士。他们或流连赡顾,或俯仰凭吊,留下了感慨万端的华章。远在周朝孔子,登临泰山,曾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话。唐代诗仙李白,当他越过十八盘,跨入南天门时,“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句脱口而出,至今仍字字珠玑,铮铮有声。

在中国的俗语中,往往把丈人称为“泰山”,这一称谓自然也与泰山有关。传说唐玄宗封禅泰山,命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张说让他的女婿郑镒代劳。郑镒由九品官升至为五品官。玄宗问他如何升得这么快,郑镒一时无言以对。旁侧有人说:“此泰山之劳也。”说是泰山之劳,其实暗指张说任人唯亲,后来就把岳父称为泰山。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则认为泰山极顶西北有座丈人峰,样子像一位伛偻的老人,所以用泰山称岳父。虽然关于这一称谓的由来另有其他说法,但这两种解释始终比较流行。

泰山由南到北地势逐渐升高,有三个明显的阶梯,泰山的三个天门,即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正好安于三个阶梯之上,纵贯顶底。泰山相对地势较缓,只是从中天门上山顶必须经过十八盘,盘道陡峭,有如天梯高悬,是较险的地段。

泰山既然是古代登封之地,名胜古迹自然很多,堪居全国名山之首,泰山第一处名胜当数岱庙。岱庙亦名泰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北,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文物集中之地。岱庙是一个紫禁城宫殿式建筑群,早在唐代以前就具有一定规模,经历代扩建形成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其内碑刻林立,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风格各异,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泰山南面的风光

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东晋谢灵运在游历泰山,行至岱庙时曾有诗云: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闾何晻霭,明堂秘灵篇。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往昔帝王封天的高坛早已淹没在尘土中,而由梁父山祭地之处,还可想见当日他们那肃然恭立、虔诚祈祷的样子;在烟云中,石闾隐约迷茫,或许还秘藏着往昔帝王祭泰山时所留下的美好的颂文。虽然谢灵运的诗文略显晦涩,然而由有形之物延至无形之思,联想丰富而玄妙,更增添了岱庙的神秘感。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创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殿堂之一。殿高22.3米,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大殿,雕梁画栋,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盖顶,金碧辉煌,俨然是一座“金銮殿”。

殿内正中悬东岳大帝画像,北、东、西三面墙壁上有巨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传为宋代作品,以龙凤之笔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况。其中,东部为《启跸图》,西部为《回銮图》。其场面之大,内容之广,实为罕见,无愧为古代的艺术珍品。

出天贶殿南门,循阶南上为仁安门、配天门。仁安门东侧有一院落,旧为“东御座”,又名“迎宾堂”,是过去皇帝前来祭祀泰山时休息更衣和举行宴会的地方。现在用于陈列有关泰山的文物、字画和历代祭品,其中沿香狮子、温琼玉和黄蓝釉瓷葫芦最引人注目,被称做“泰山三件宝”。

出天贶殿北门,即是中、东、西三座寝宫,据说,当年宋真宗赵恒将东岳大帝封为“东岳大齐仁圣帝”后,认为既然有“帝”,就应该有“皇后”,因而于大中祥符五年(1112年),建立了这座寝宫,作为后妃居住的地方。

庙内东侧有汉柏院,院内有古柏五株,传为汉武帝登山时所栽,距今已有2100余年。这些汉柏树虽然早已肤剥心枯,但仍继续生出新枝,苍古葱郁掩映,堪为奇绝。

岱庙中的许多名家碑刻,现存1696处。其中最著名的有秦刻石、东汉的张迁碑等。泰山秦刻石能延存至今,可谓历尽劫难。石刻本是李斯用小篆书写的胡亥诏书刻书而成。诏书颁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原本立于泰山玉女池旁,有220个字之多。宋代刘跛临摹碑文时,尚有146字,到明嘉靖年间则仅剩下29个字。乾隆五年,碑刻被火烧毁,后在玉女池发现幸存的两片残石,上面仍隐约保留了仅存的不到10个字。秦始皇时,本有不少石刻,有峄山、之罘、碣石、琅琊台、会稽等地的刻石,但保留至今的都不是原刻,唯有这两片泰山石刻残石由于是原刻而显得尤其珍贵,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记载的是张迁的政绩,由张迁的故吏韦萌等人立的去思碑。此碑立于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字体方整朴厚,是著名汉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东汉的衡方碑、西晋的孙夫人碑、唐代的神宝寺碑、魏齐隋唐的造象碑,以及历代诗文碑刻等等。各种书体、各家风格荟萃于此,镌刻精致,笔锋清晰。

攀登泰山,主要有东、西两条路线。东路(又称中路)是登山的正途,有盘山道可登,沿途风景秀丽,古迹繁多。

岱宗坊是泰山东路登山的门户,建于明隆庆年间,清雍正九年重修。从这里向上不远,路东有“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其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古代帝王登山多在此小憩。“王母池”分前后两院,前院正殿是王母殿,殿内供奉着王母像。西配房原为道士的住处,东配房为“观澜亭”,顾名思义,坐在亭中,只听得瀑响泉鸣,循声望去,但见虎山水库大坝的飞瀑滚滚而下,犹如素色锦缎,倒挂珍珠。顺流而下,可见一湾清溪流水,名“虬在湾”,又有“洗涤虎”之称。

亭子的正中为“飞虬岭”,传说当年神仙吕洞宾曾诗兴大发,在石壁上题诗一首,而后见一虬常对诗顶礼。一天,吕公终为其感动,挥笔点虬之额,虬遂化龙而去。“飞虬岭”故由此得名。岭下的一天然石洞,名为“吕祖洞”,洞内有吕洞宾石刻造像一尊,盛传此洞原为吕洞宾炼丹之处。

东岳泰山

从王母池东角门走进后院又见一亭,传说是云游四方的八仙聚首的地方,亭台高筑,名为“悦仙亭”。亭子正北为七真殿,此殿系明代建筑,殿内有八仙彩色塑像,造形优美,惟妙惟肖地塑造出八仙偶聚时的欢愉神态,也令前来观赏的游客赏心悦目。

王母池西侧有老君殿庙的遗址,这里有两座石碑,素称“鸳鸯碑”,四面有字,字又有四五层,书法各异,为唐宋两代名人题书,是泰山著名石碑之一。离王母池北侧约500米,有天门、天阶、孔子登临处等几座牌坊依次林立,号称“坊群”。

过天阶石坊即红门宫,因其有两片红色的岩石而得名。宫分两院,东院为“弥勒院”,正殿三间,内供着佛像;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神像。这种佛、道两教并立的杂处现象,是泰山的一大特色。红门宫的东亭名“更衣亭”,过去封建官吏朝山,都在这里更换便服,换乘山舆前行。

泰山十八盘风光

出红门宫拾级而上,途经万仙楼,其北有一小溪,溪水清澈,两岸多桃树、樱桃树、绿竹等,以桃树为名的一段便称“桃花峪”,又名“桃源峪”,此溪对于泰山来讲,实在名不见经传,但其清丽雅致,为巍然雄浑的泰山增添几分闲趣。元代诗人张志纯曾在这里吟诗:

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

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

过万仙楼,即到达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的圣地——斗母宫,又名“妙香院”,因龙泉水绕宫,故又称“龙泉观”。现在人们看到的建筑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重建的。斗母宫前殿原供有斗母像,“斗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的名字,全称“先天斗母天圣元君”,相传为北斗星之母。后殿则是观音神像,与王母池一样,斗母宫也是佛道杂处的一处实例。

斗母宫的东南面有“寄云楼”和“听泉山房”,长廊回转,面山临水,是赏景的绝好去处。宫的东面有溪水连续流过三段峭崖,形成三股小瀑布,下临三个小石潭。水溅浪花,好似珠玉翻滚,并发出珠落玉盘的悦耳之音,称为“三潭迭瀑”。宫门外有古槐一株,干粗三围,其一枝匍匍于石梁上,约10米,折身而起,昂首天外,形似卧龙,故名“卧龙槐”,又名“母子槐”。

斗母宫东北的山峪中有著名的“经石峪”。古代书法家在一亩(660多平方米)的石坪之上,刻下“金刚经”,字长宽有50厘米,系北齐朝某人所书,经过1000多年的的雨刷风蚀,现尚存1043字,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石峪的南侧是“高山流水亭”,亭旁流水漫石坡而过,难怪有诗曰:“银河西泻散珠房,东涧镌经满石梁。”

由经石峪返回斗母宫,循山道盘桓而上,古柏参天,人行其间,犹人在洞中,故名“柏洞”。柏洞以上,即到壶天门,明代称为“升仙坊”。传说“升仙坊”是人间和天堂的分界,人一过升仙坊,就会得道成仙。

以“升仙坊”为界,泰山的“十八盘”分为三段,共计1633级。坊南为“慢十八盘”,坊北为“紧十八盘”,中间为“不紧不慢十八盘”。

“升仙坊”北侧有“回马岭”,传说帝真宗骑马登至此,因山路陡峭,被迫牵马而回,此名即得之于此。翻过“回马岭”,峰峦起伏,绕山道盘旋而上,就可到“中天门”,又称“二天门”。它东倚中溪山,西傍凤凰岭,气势雄浑峻奇,是登山之半途,也是中西两路登山的汇合点。这里亭台楼阁,红绿掩映,并新建有现代化的星级宾馆。在此可坐空中缆车,直上南天门。

过了“中天门”,山径平坦,途经“快活三里”“斩云剑”,过了云步桥即到“五松亭”,也叫五大夫松,松旁有亭五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当年登山,到此遇雨,避雨于大树下,因此封其为“五大夫”。无奈这株为秦王遮风挡雨的松树却在民间落下骂名,有诗曰:

雨中松干倚嶙峋,

不洗东风旧日尘。

何以桃花含意远,

武陵只恋避秦人。(www.daowen.com)

过了五松亭、迎客松,便是被清乾隆皇帝称为“岱宗最佳处”的对松山。此处两峰对峙,松生绝顶,松林郁结,远望如一簇绿云停在山上,又有白云穿梭其间,时隐时现,掩映成趣。偶有清风吹拂,古松摇曳,松涛轰鸣,有如碧海涌波,浪涛拍岸,真是令人心荡于松谷而不知自我。

攀过对松峰,登上十八盘,“升仙坊”在望。这段山路奇险,素称“云梯”,每盘二百级石磴,几乎上下垂直,可谓举步维艰。走完十八盘,回首再望,犹如“天梯”悬挂于南天门下,飘荡于深谷之间,壮观之极。正如明代陈沂在一首题为《南天门》的诗中所写道的:

望入天门十二重,

曼然飞舞半虚空。

千寻不假钩梯上,

一窍惟容箭栝通。

风气荡摩鹏翮外,

日光摇漾海波中。

欲求阊阖无人问,

但拟彤云是帝宫。

“十二重”与“箭括通”,诗人以精辟形象的词语写出南天门之高与登南天门石级之多。而将生发在陡峭曲折、高入云端的十八盘视作五光十色的天宫,更是自然而又贴切。

十八盘顶端的南天门,又称三天门,是登泰山盘道的尽处。此门建于元朝中统五年(1246年),门额题有“摩空阁”三个大字。门两旁刻有一副对联:

门癖九霄,仰步三天圣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鸟瞰泰山

由此联不难看出,只有上得高耸而险峻的南天门,才能观赏到泰山的圣迹;也只有经过不畏艰辛的攀登,才能俯视泰山的千嶂奇观。处于“九天云霄”的南天门,黄瓦红墙,颇为壮丽,往往被视作泰山的象征。门内正面有“未了轩”,取杜甫《望岳》诗中“齐鲁青未了”之意。

出南天门,即到岱顶的天街北端。天街北依悬崖,南临深谷,崖壁上多有历代的题刻。天街坊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造型独具,三门四柱,四对石狮雕刻细腻传神,而四柱顶部高出顶脊,雕为“华表”样式,是泰山上风格独具的牌坊。自天街起,经青云洞、象鼻峰、白云洞,踏云观景,置身于雾中,尽可以体验到神话中腾云驾雾的感受。

岱顶名胜古碧霞祠,是去玉皇顶的必经之地。这是祭祀碧霞真君的上庙,为宋神宗东封泰山时所建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原名“昭真祠”,全称“昭真观”,明代改称“碧霞灵佑宫”。这里过去是善男信女们前来祭祀“泰山老母”的地方。祠分前后两院,山门内正殿两间,上面的盖瓦、鸱吻、檐铃均系铜铸,左右配殿和山门的盖瓦是铁铸。正殿内有泰山神女碧元君的铜像。殿前左右各有铜像。院内有明代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山外东、西、南各有一门,称神门。这组高山建筑,铜铸铁造,玲珑精巧,其造价之高,实属国内罕见。据载,仅明洪武年间一次重修就耗费黄金4954两。更为可贵的是此祠并非只有人为的精工细作,还有自然之圣光灵气。立于祠前,若气候条件适宜,就能有幸目睹“佛光”。在离你不远的雾气中,有一彩色光环,它会把你的影子映入光环中,你尽可以走进去留影,这即是著名的碧霞“宝光”奇景。

由碧霞祠北行不远,到达唐摩崖,崖高12.3米,刻有唐玄宗李隆基撰书的《纪泰山铭》,字体俊逸雄浑,堪称书法佳作。再往上登,便是泰山极顶天柱峰,因峰上建有玉帝观,也称玉皇顶。

玉皇顶海拔1532.7米,为泰山最高峰。立于玉皇顶上俯瞰岱下,“星罗棋布的群峰,奔腾蹴踊,磅礴无际;举目远眺,河流纵横,阡陌交织,原野苍缘,村落鳞次”。

玉皇庙东有观日亭,可观旭日东升,庙西有“望河亭”,在这里可一览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自然奇观。岱顶有日观峰,是观看日出之处,峰北有一巨石悬空探出,叫探海石,又名拱北石。唐代诗仙李白在天宝元年从唐玄宗封禅的御道登上泰山,写了六首《游泰山》诗,其中竟有三首是描写登上日观峰凭眺所见的壮丽景象。其三曰: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在泰山极顶上放眼四望,碧空万里,千峰攒簇,黄河如带,激起了诗仙超出于天地之外的壮逸情思,不禁神采飞扬,飘飘然有出世神仙之想。

玉皇庙中央有极顶石,上刻“极顶”二字,又标有朱红数码“一千五百四十五米”。相传古代帝王的封禅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玉皇庙外的无字碑,高6米,宽1.2米,厚0.9米,碑身黄白,下无龟座,上有石覆盖,整个字碑平整光滑,其上却只字全无。关于此碑立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一说为秦始皇嬴政所立,赞其焚书坑儒,功德无量,故立碑无文;一说为汉武帝或汉章帝登封泰山时所立;还有一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立。此碑究竟是“秦碑”还是“汉表”,至今仍不得而知。如果说立碑无字本身已经有“大巧若拙”之妙,令人叫绝,而其年代之不详,又使其平添一丝神秘,耐人寻味。

玉皇顶上还有瞻鲁台、舍身崖和仙人桥等胜迹,其中仙人桥又以其奇绝引人关注,只见两崖相对而立,间隔仅三四米,其间竟有三块重石衔抵撑成桥,其景正如一首诗所赞誉的:

三石两崖断若连,

空蒙似结翠微烟。

猿探雁过应回步,

始信危桥只渡仙。

由南天门向北岔行,可到被称为“泰山后花园的后石坞”。这里奇峰插天,怪石如笋,故称“笋城”。后石坞下有元君庙,山门外石壁上题有“玉女修真处”,传说是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修炼之地。庙内弥勒殿北有一洞,以环洞多黄花故称“黄花洞”。洞口被重重的绿苔所掩闭,为人迹所罕至,显得颇为凄冷幽静,有人去楼空之况味,使人产生沧桑变幻的迷离之感。难怪明代有诗人发出“真人脱骨是何年”的感慨。

登上泰山的平顶峰,可观赏到著名的孔子岩: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可以语上也;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宜若登天然。

这既描绘了孔子岩的高耸超拔,也赞扬了孔子的品德学问。据说,孔子当年登泰山时就曾站在这里,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后人就把孔子站过的地方叫“孔子岩”,并刻有“孔子小天下处”几个字。

泰山可谓是天帝的宠儿,有黄山的奇伟、武夷山的秀逸、华山的峻峭、匡庐的飞瀑、衡岳的云烟和雁荡的嶙峋。正如昔日汉武帝所赞:“高矣、极矣、大矣、特矣、赫矣、骇矣、惑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