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麦积山:甘肃天水地标,石窟惊险陡峻,独具魅力

麦积山:甘肃天水地标,石窟惊险陡峻,独具魅力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境内,又名麦积崖,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的一座独立山峦,山高142米,形状似圆锥体,就像是农家的麦垛,因此被人们称为“麦积山”。麦积山石窟的惊险陡峻,在我国现存石窟中是罕见的。在我国著名的石窟中,以麦积山石窟周围风景最为秀丽。至今,麦积山第43窟中仍可明显看到墓葬的痕迹。万佛堂开凿于北魏晚期,重修于五代、宋、元,是麦积山石窟造像最多、最丰富的一窟。

麦积山:甘肃天水地标,石窟惊险陡峻,独具魅力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境内,又名麦积崖,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的一座独立山峦,山高142米,形状似圆锥体,就像是农家的麦垛,因此被人们称为“麦积山”。

麦积山地处秦岭西南侧,受东南湿润气候影响而植被茂密,山峦叠翠,群峰耸峙,风景优美,尤其是烟雨笼罩之际,犹如进入海市蜃楼的幻景,被称为“麦积烟雨”,为古秦州十景之首。麦积山处于丝绸之路上,从北魏开始开凿石窟造像,是有名的石窟艺术宝库

麦积山风景秀丽,分为麦积山、仙人崖、石门三个景区,分别以麦积烟雨、仙人送灯和石门夜月等景色闻名。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据历史记载,麦积山石窟是从公元384年到公元417年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凿窟造像、创建佛寺的,初名无忧寺,后称石岩寺。后来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大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崖壁中间洞窟塌毁,整个窟群开始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现存洞窟140个。在这194个洞窟中,共保存了我国自公元4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各代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000平方米,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

麦积山石窟的惊险陡峻,在我国现存石窟中是罕见的。石窟的布局、规模独具匠心,颇有特色。洞窟大都开凿在二三十米乃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叠叠。最大洞宽30多米,最小洞窟仅能容身。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接。人们攀上蜿蜒曲折的凌空飞栈,惊心动魄。工程的艰巨和宏大,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才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远望麦积山

麦积山的塑像,大的高达十五六米,小的仅十多厘米,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泥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突出墙面的高浮塑;第二类是立体的圆塑;第三类是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第四类是壁塑。这四类作品,尽管表现方法和塑造技巧各有不同,但大都栩栩如生。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塑像多采用“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泥表现质感;精巧细腻,神采飞扬,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东崖的泥塑大佛,体态丰满,面孔慈祥,高达15米多,建于隋代,已有1400年多的历史。大佛头上15米高处有座七佛阁,为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在七佛阁的天花板残存的壁画中,有一车马人行图,造型独特,从不同角度看,画上的马所行走的方向亦不同。阁内的彩塑力士像,肌肉健美,形态威武,塑于北周,宋代又重修。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数量虽少,但那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精细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熟练的制作技巧,在我国现存南北朝同期作品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在我国著名的石窟中,以麦积山石窟周围风景最为秀丽。这里地处秦岭余脉西端,气候冬暖夏凉,不远处就是汉水的源头,因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上密布着翠柏苍松,花草茂盛。石窟开在这种天然公园般的“洞天福地”,为国内少见。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只见重峦叠嶂,青松似海。(www.daowen.com)

麦积山还流传着不少动听的传说。相传在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第一个皇帝魏文帝娶乙弗氏为皇后。魏文帝建国不久,想征东魏。为了稳住北方的柔然国,用相亲之计,废乙弗氏,娶柔然国王之长女,立为后。乙弗氏愤然削发为尼,后去秦州投靠太子。但文帝又有追悔之意,后致柔然国举兵来犯,文帝只得派遣使者去秦州,令乙弗氏自尽。太子凿麦积崖葬母,号寂陵。后来,文帝死,按其遗愿,将乙弗氏灵柩迁出麦积山,与他合葬于永陵。至今,麦积山第43窟中仍可明显看到墓葬的痕迹。

现在麦积山新架并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新架设的40多米长的“天桥”,使千百年来因中间塌毁而分成东西的两崖,又重新联结起来,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石窟。

东崖现有54个洞窟,以涅檠窟、千佛廊及散花楼上七佛阁最为著名。散花楼上七佛阁是一座七间八柱的巨型殿堂,位于距地面50米处的崖壁上,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所造,设计巧妙,雕凿精致。相传上七佛阁修好后,有释迦牟尼在此现身说法。住在这里的二十八位飞天仙女为测试众信徒的诚意,从空中向坐在地上的众信徒散花,结果没有一瓣落在众信徒身上。因此,这窟佛阁又名散花楼,直到现在,从“上七佛阁”散下花来,花瓣仍不会落地。与上七佛阁紧连的五号窟,名牛儿堂,为东崖最高洞窟,堂里有一尊双脚踩在一只“金蹄银角”的牛犊身上的威武天王。相传这尊天王像本在窟东头的踏垫上。这头卧牛是头神牛,动一动,就会地动山摇,吼一声就会引起地震。有一天,这头牛犊伸脖耸肩,想要站起来,天王纵身跳过去,双脚踏在神牛的脊背上,此后牛犊便再没动过。

西崖有140个洞窟,以万佛堂和天堂洞最为有名。万佛堂开凿于北魏晚期,重修于五代、宋、元,是麦积山石窟造像最多、最丰富的一窟。天堂洞位于西崖最高处的东端,栈道顶点,是麦积山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窟内有建于北魏晚期的大型石刻造像,造型优美,雄浑有力。麦积山顶还有高9.4米的舍利塔,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在全国“救葬神尼舍利”,后秦州使舍利葬于此。

仙人崖,距麦积山石窟10多千米,相传因常有神仙出没而得名,原名叫灵应寺。殿宇全部修建于月牙形的崖坎之内。据考证,仙人崖始于北魏晚期,南崖现存的泥塑神像留有北魏晚期的痕迹。西崖内建殿亭楼阁14座共36间,可容万人。东崖内有莲花寺、塑像、十八罗汉。东西两崖之间孤峰突起,从羊肠小道攀登可达峰顶。仙人崖历史上曾是个避难之所。

当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死后,明朝在甘肃境内的封王——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松的直系后代,曾逃到仙人崖潜藏。清初,曾有抗清的义士因不甘心明王朝的失败而居于此地,习武练剑,以图再起。这些都为仙人崖增添了史诗般的色彩。

离麦积山不远还有石门山。石门山由南北两峰组成。两峰对峙,拔地而起,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石门山由此得名。石门山峰峦奇秀,云海苍茫,素有小黄山之称。山上庙宇多为明代建筑,古雅的殿阁台榭掩映于白云烟海之中,别有情趣。登石门山顶远望,在烟波浩渺之中隐约可见麦积山,其余诸峰犹如云海中的岛屿。中秋之时,明月从石门中间慢慢升起,远远望去,整个月亮似乎被安置在石门上,便有了“石门夜月”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