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路中,除了水平的路段外,还不可避免的有上坡和下坡。两相邻坡段的交点称为变坡点。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相邻坡段间要加设竖曲线。竖曲线按顶点所在位置又可分为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图13-23中i1、i2、i3分别为设计的路面坡道线的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θ为竖曲线的转折角。由于路线设计时的允许坡度一般总是很小的,所以可以认为θ等于相邻坡道之坡度的代数差,如θ1=i2-i1,θ2=i3-i2。θ大于零时为凹形竖曲线,θ小于零时为凸形竖曲线。为了书写方便,计算中直接用θ=|θ|来计算。
图13-23 竖曲线
图13-24 竖曲线的计算
竖曲线可用抛物线或圆曲线表示。用抛物线过渡,在理论上似乎更为合理,但实际上用圆曲线计算与用抛物线计算结果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在公路中竖曲线都采用圆曲线。根据纵断面设计中给定的竖曲线半径R,以及由相邻坡道之坡度求得的线路竖向转折角θ,可以计算竖曲线长L、切线长T和外矢距E等曲线要素。由图13-24可以看出:
L=R·θ=R(i2-i1) (13-33)
因为θ值一般都很小,而且竖曲线半径R都比较大,所以切线长T可近似以曲线长L的一半来代替,外矢距E0也可按近似公式来计算,则有:
切线长T求出后,即可由变坡点J沿中线向两边量取T值,定出竖曲线的起点Z和终点Y。
竖曲线上一般要求每隔10m测设一个加桩以便于施工。测设前按规定间距确定各加桩至竖曲线起(终)点的距离并求出各加桩点的设计标高(简称标高),以便在竖曲线范围内的各加桩点上标出竖曲线的高程。
在图13-24中,C为竖曲线上某个加桩点,将过C点的竖曲线半径延长,交切线于C′。令C′到起点Z的切线长为xC,CC′=yC。由于设计坡度较小,可以把切线长xC看成是Z、C′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而把yC看成是C、C′两点间的高程差。也就是说,若按上述情况定义竖曲线上各点的x、y值,则竖曲线上任一点的x值即可根据其到竖曲线起(终)点的距离来确定,而它的y值即表示其在切线和竖曲线上的高程差。因而,竖曲线上任一点的标高(Hi)可按下式求得:
式中:——该点在切线上的高程,也就是它在坡道线上的高程,称为坡道点高程;
Yi——该点的标高改正,当竖曲线为凸形曲线时取“-”,当为凹形曲线时取“+”。
坡道点高程可根据变坡点J的设计高程H0、坡度i及该点至坡点的间距来推求,计算公式为:(www.daowen.com)
至于曲线上任一点的y值可根据该点的x值求得。由图13-24可知:
(R+y)2=R2+x2
2Ry=x2-y2
由于y与R相比很小,故可将y2略去,有: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ymax≈E0,所以有:
【例13-3】 已知变坡点的里程桩号为K13+650,变坡点设计高程H0=290.95m,设计坡度为i1=-2.5%,i2=+1.1%。现欲设置R=2500m的竖曲线,要求曲线间隔为10m,求竖曲线元素和各曲线点的桩号及标高。
【解】 ①由式(13-33)和式(13-34)计算竖曲线元素:
②计算竖曲线起、终点的里程:
表13-5 竖曲线算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