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8-14,在三角形ABP中已知点A、B的坐标为xA、yA和xB、yB。在A、B两点设站,测得α、β两角,即可按坐标正算公式求得P点的坐标,即:
xP=xA+SAPcosαAP
yP=yA+SAPsinαAP
考虑到αAP=αAB-α,并由:
可得:
由正弦定理得:
则:
因此有:
(www.daowen.com)
移项化简即得:
上式称为余切公式(或变形的戎格公式)。
必须指出:
(1)在一般测量规范中,都要求布设有3个起始点的前方交会(见图8-16)。这时在A、B、C3个已知点向P点观测,测出了4个角值:α1、β1、α2、β2,分两组计算P点坐标。计算时可按△ABP求P点坐标再按△BCP求P点坐标当这两组坐标的较差在容许限差内,则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P点的最后坐标。在一般测量规范中,对于地形控制点,上述限差是这样规定的:要求两组算得的点位较差不大于两倍比例尺精度,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M——测图比例尺分母。
(2)在测角交会的图形中,由未知点至相邻两起始点间方向的夹角称为交会角。当交会角过小(或过大)时,由于A和B角含有误差Δα和Δβ,将使P点有较大的位移PP′(见图8-17)。所以要求交会角一般应大于30°并小于150°。
图8-16 三边前方交会
举例说明:为了求得地形控制点P(图8-16)的坐标,分别在已知点A、B、C设站观测了四个角,试按前方交会计算P点坐标。
在△ABP中∠PAB=α1,∠ABP=β1;在△BCP中∠PBC=α2,∠BCP=β2。按式(8-25)求得P点的两组坐标:16226.42m。所以Δx=0.03m,Δy=0.00m,则=0.03m。设M=10000,则2×0.1M(mm)=2m,由于ΔS<2×0.1M(mm),故取两组坐标的平均值作为P点的最或然坐标,xP=37194.56m,yP=16226.42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